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部分 (4 / 4)

,鲁迅是非常赞成的。他还热心地主张恢复《创造周报》,并向郑伯奇他们表示,他自己也愿意参加撰稿。他恳切地评价了《创造周报》,认为它曾经在青年中发生过很大的影响,恢复起来仍然可以继续发挥作用。郑伯奇这回见到鲁迅并不是第一次,然而交流思想和商议工作则是头一回,他深深地感到鲁迅是公正的。

经过一天的商议,他们终于决定:把恢复《创造周报》作为第一步工作。编辑委员由成仿吾、郑伯奇、王独清、段可情四人担任,而由鲁迅、郭沫若、蒋光慈、李初梨、冯乃超等三十人作为“特约撰述员”。这时候,郭沫若于参加南昌起义后,辗转流亡,刚来到上海,正过着地下的生活,他依旧很关心革命文艺运动,自己也在辛勤地写作,他在登出的这分名单中,化名为“麦克昂”。“麦克”是英文Maker的译音,“昂”通“卬”,在古语中是“我”的意思。《诗经》的《匏有苦叶》中,就有“人涉卬否”的句子,“麦克昂”就是宣称:作者是我,这实在是跟想要逮捕他的反动派开了个小小的玩笑。恢复《创造周报》,邀请鲁迅一起作战的这个倡议,就是经过他支持和赞同的。郭沫若本来还想找鲁迅当面交换意见,可是在不久以后,他生了一场大病,接着又匆匆忙忙地流亡日本,再一次失去了跟鲁迅见面的机会。 。。

窃火者(3)

蒋光慈、郑伯奇等人的采访以及初步的商议,使鲁迅满心欢喜。这一天夜里,他吃着螃蟹,开怀畅饮,直到大醉。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衷心喜悦过了。

面对着庞大的黑暗势力,鲁迅多么希望革命力量能够联合起来,他意识到:没有坚固的联合战线是难以胜利的。但是对于创造社提出的革命文学口号,他却有些不以为然,他觉得当务之急,在于做革命的人,至于提不提革命文学的口号,倒无须急急忙忙。然而在中国文坛上,创造社是一支有生气的革命力量,这是他很清楚地看到的,因此早就有联合他们一起抗击黑暗的愿望。1926年11月7日,他在给许广平的信中,就说明了自己的心愿,他说:其实我也还有一点野心,也想到广州后,对于“绅士”们仍然加以打击,至多无非不能回北京去,并不在意。第二是与创造社联合起来,造一条战线,更向旧社会进攻,我再勉力写些文字。 鲁迅到了广州之后,并没有忘记这个美好的愿望。1927年4月1日,他和成仿吾等人还联合发表了《中国文学家对于英国知识阶级及一般民众宣言》。这篇宣言是中国的革命文艺工作者为了抗议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中国革命的血腥暴行而发的。宣言以激昂的感情向全世界声明,“我们是在东方极力向帝国主义进攻的!……我们底意志确有建设无产社会的可能。”“我们底斗争总是向着资本帝国主义,我们只有从榨取的资本帝国主义者手里夺回生活,此外再没有别的目的,也再没有别的生路。”宣言最后还呼吁:“全世界的无产民众联合起来。”这是一个磅礴着爱国主义与革命理想的宣言,政治色彩十分鲜明,由创造社的朋友起草,鲁迅毫不犹豫地在宣言上签了名。

1927年9月24日,鲁迅就要离开血雨腥风吹打着的广州,离开之前,他觉得应当去告别那些政治上可靠的友人。此时,他想到了创造社。于是,他到设立在昌兴街四十二号的创造社广州分部,向他们告别。分部的同志感到非常高兴,他们热情地招待即将远行的鲁迅,并赠予《创造周报》、《洪水月刊》、《磨坊文札》、《新消息》等六种书刊。鲁迅此次离穗,不愿意告别其他的朋友,但觉得不能不向创造社告别,他对于创造社是信赖的。次日,他在给李霁野的信中,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