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部分 (4 / 4)

剧正在酝酿之中,社会黑暗到了极点,他决定继续沉默,是在沉默中死亡还是在沉默中爆发,他未曾考虑,他只是感到必须沉默,在沉默中让生命像小河一样静静地流逝。如今,他找到僻静的古屋了,而这院子又有一株古槐树,相传过去槐树上曾缢死过一个女人,因此这屋子很久没有人住。他觉得这阴冷的环境和自己的心境是相宜的,因此搬了进去。在这里他又潜心地抄写、校勘、整理了大量的古碑以及其他有关美术的宝贵资料,其中有《吴谷朗碑拓本》、《唐邕写经碑》、《栖岩寺舍利塔碑》等二百数十种碑帖,《汉画象》、《杂造象》、《六朝造象》等五十多种石刻拓本。不管会馆外的世界是如何纷扰,每天他从办公室一回到补树书屋,就一头钻进这些从来无人问津的古老碑帖丛中去研究、欣赏和抄录,并在这种缓缓的开拓中,赢得了一种只有他能领略的精神上的淡淡的慰安。

唯在夏天的夜里,因为蚊子太多,屋里又实在闷热,鲁迅才不得不摇着蒲扇坐在高大的古槐下乘一会凉,然而他也不愿意更深地想些什么,只是孤单地从古槐的密叶缝里看那星星点点的破碎的青天。常常在这时,晚出的槐蚕会突然冷冰冰地落在他的脖子上。

在鲁迅经历着他一生中最寂寞的这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大地上一种新的东西正在萌动。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创刊了;1916年9月1日它改名为《新青年》,杂志社也由上海移往北京。10月1日,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著名的《与陈独秀书》,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即“一须言之有物。二不摹仿古人。三须讲求文法。四不作无病之呻吟。五务去烂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俗语”。这之后不久,陈独秀在次年2月号的《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这篇文学革命的发难文章提出三大主义,即“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对于中国土地上这些新的足音,鲁迅倾听着,静观着,而且是带着怀疑的眼光静观着。他按期阅读《新青年》,并在1917年3月,给周作人寄去了十期。他在想,过去自己曾经呼喊过变革之声,但是没有用;现在别人又在呼喊了,会不会有用呢?他决心要看一看。他继续过着他那独特方式的生活,陪伴他的依然是孤独和寂寞。他在这一年除夕的日记上写着:“夜独坐录碑,殊无换岁之感”。

然而他那颗伟大的心灵无时不在燃烧着对中华民族的热爱。这一年3月,他在*审查中华书局送审的书刊时,看到了周瘦鹃翻译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心里十分喜悦。他感到在黑暗里的中国,这种介绍被压迫民族和欧美进步作家的文学作品,是难得的。他欣喜地给这本书写下了“空谷足音”的评语,并呈请*适予奖励。这是鲁迅流露出来的真正的心声:与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所发出的声音产生了共鸣。

从这一年的夏初开始,鲁迅购买碑帖画册的数量减少了,《露国思想及文学》、《波兰说苑》、《陀氏小说》、《高木氏童话》、《古普林小说选》、《德文学精神》等外国书籍大量地出现在他的案头。他对鼓动自由与反抗的外国文学的兴趣复活了。

这一年7月,鲁迅第一次以明确的行动对反动的政治公开表示了抗议。当张勋宣布复辟,辫子又要重新回到人们的头上时,他再也不能忍受了。他愤然地向*提出辞职。半月后,张勋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