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部分 (1 / 4)

7%。

但经济上的紧张和总体较差的身体健康状况,并没有影响这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的调查表明,在心理健康水平、自尊、学校或单位的人际关系等方面,贫困家庭青少年与普通家庭青少年没有显著差别。

家庭经济的困难,还直接反映在家庭青少年教育经费支出水平低于普通家庭上。值得注意的是,能获得政府教育补贴的青少年只有8%,这说明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措施在全国发展得很不平衡。

贫困家庭青少年的社会参与情况令人担忧。从政治参与、社区朋辈交往、社会活动参与以及课余时间的安排上,都显示出他们与社会主流的一种“隔离”状况。比如,贫困家庭青少年中,有76%的人参与过各种集体活动,而在普通家庭中,这一比例为*%。

贫困家庭感受最多的社会关怀与支持来自亲属、邻里和社区组织。其中,社区支持主要来自居委会,有63%的受访贫困家庭都表示接受过居委会的帮助。

针对当前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的情况,我们建议:

首先,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强调“分类施保”,尤其对贫困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应该建立独立的现金补贴制度,这样可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可能给儿童青少年带来的伤害。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发展关注贫困家庭长期经济改善的救助政策。

其次,可以根据我国国情,一方面适当发展家庭政策,另一方面发展多元化教育和职业训练方案,提升贫困家庭家长和青少年的人力资本。

能是社会政策时期即将到来的先声。

弱势群体要面对的内心冲突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角色冲突。当一个人原有角色与时下扮演的角色在行为规范的要求上不一致时,会出现角色冲突。当农民工初次进城,下岗工人由工厂主人变为国家劳动保障救济者。他们尚未从原有生活方式和权利义务的惯性中解脱出来,又要在很短的时间里适应新的角色要求,需要一定的心理调适过程。这时特别要依赖本人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进行协调,但新旧角色差异造成的角色距离,容易引发诸如紧张、焦虑、茫然的心态,并引*绪*。在*中男性总是扮演着侵犯者的角色,而温良、贤淑、妩媚则成为女性的象征。传统女性角色就是贤妻良母,其行为特征就是顺从,女孩从小就得养成顺从的习惯。现在,虽然强调男女地位的平等和女性自身的独立,但是在深层文化上人们仍然鼓励女性对传统角色的追求。因此,女性无论是在社会中还是在家庭中,都处于从属地位,相对男性而言,她们属于社会和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因而容易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而男性则容易扮演施暴者的角色。这是传统的夫权思想及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之一。

其次是道德冲突。弱势群体的道德冲突的产生与缺乏归属感和不平等有关。随着农民离开土地,工人被迫下岗,从前旧的社会道德开始慢慢失去原有的凝聚力,在残酷的竞争面前人们更关心的是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社会个人化趋势明显,在遵循道德规范时,更多的是需要出于个人需要而非社会利益。然而,另一方面很多人依然遵循着原有的道德要求,两者之间的冲突便不可避免。有一则新闻说,一位下岗工人在街头摆摊免费指路,竟然无人相信,这种情形十分典型。

最后是手段冲突。弱势者在满足自身低水平的资源要求时,会因所使用手段的越轨而侵犯社会的总体利益。只要注意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社会要求勤劳致富,有人却制假贩假;北京要防沙尘暴,有人却在草原上挖甘草、拉发菜。这些都是弱势者脱贫手段与法律的冲突。

如果一个家庭处于弱势境遇,就容易在巨大的压力下产生生存恐惧,处于一种无助的迷茫状态。弱势群体常常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