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部分 (2 / 4)

米丝绸之乡”,人们的劳动生产总是与水、丝、茶发生联系,饮食、服饰、起居、交通等就有自己的风采,文化也就处处体现“水乡特色”,其风格优美、玲珑、含蓄、委婉。由此可见,文化因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形式、内容和风格都具有各自特色,这也是整个人类文化呈现万紫千红奇异格局的缘由之一。

以民间文化为核心的地域文化,早在千百万年前就已产生。客观而言任何精品文化的出现,都离不开民间文化的哺育滋养。地域特色文化要得到长足发展,必须促使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和精品力作的产生,对于文艺的全面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基础决定作用的。

中国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地区差异显著。全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按海拔的差别,呈三个明显的阶梯状地带。根据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客观上又存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即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社会地理差异十分明显。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不同属性的地理差异,特别是社会历史的沧桑变迁,对人的秉性、对民俗风情……乃至民居建筑等势必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往往在一定的范围造就一定地域的文化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齐鲁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京津文化(及京味文化)、关东文化、海派文化等,都显示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散发着各自的韵味和芬芳。正是这些林林总总、各个地域文化的总汇,成就了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于是就有了独具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中国家庭,而他们由于地域的不同也呈现出差异。

中国劳动妇女在家庭中的劳动往往构成了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许多巧夺天工的作品都是出自他们的日常生活的智慧结晶。中国劳动妇女领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恩泽与赐予,在世代的继承与创造中,不断地推陈出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妇女的民间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来源于实际生活,服务于实际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又美化生活,提高了生活的情趣和格调。各种形式的工艺作品有以下特点:一、地方特色鲜明,民族风格突出;二、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实用性强、审美价值高;三、劳动妇女手工制作而成的东西有很深的中国妇女的痕迹:包含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各地区、各民族的地理环境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审美观点不同,形成了风格迥异、材质不同的各种工艺技术,因此,本章节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劳动妇女为满足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通过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制作的所有工艺美术作品。如:刺绣、竹编、草编、编织、泥塑、剪纸、折纸、针纳、玩具、篆刻、蜡染、贴画、根雕、蓝印花布、食物模具等等。

一般说来,晚明农业人口大分流,农村人口大流动,肇端于成、弘以后,至嘉、万年间**。其主要特点是,地域广,规模大,流向集中于工商。嘉靖时,松江府华亭县人何良俊在谈到当时农村人口锐减及其原因和去向时,说:“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农。盖因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官府亦驱之就农,不加烦扰,故家家丰足,人乐于为农。自四五十年,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昔日乡官家人亦不甚多,今去农而为乡官家人者,已十倍于前矣。昔日官府之人有限,今去农而蚕食于官府者,五倍于前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一三)。后来,朱国桢亦谓:“近年农夫日贵,其值增四之一,当由务农者少”(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二《农桑》)。是时人口大流动,不仅出现于经济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