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计就计,以自己为饵引寇中伏,以少胜多歼敌万余,创永乐大帝北伐以来最大战绩,此武功之伟绩也。杨总制甫到边陲,重挫伯颜,且分兵奇袭敌后,为皇上分化鞑靼,立下不世之功,实是难得的将才。伯颜入关,非战之罪,若予严责,难免伤了边将之心,再者朝中百官也难免生疑,而且他们本来就反对皇上亲巡,这一来不是更授予其口实了么?”文治武功?永乐大帝北伐以来之最大战绩?只听了这两句话,正德这头顺毛驴儿眉毛眼睛就一齐飞了起来,他忙道:“爱卿说的是,朕差点儿自毁战功……呃……自毁长城,杨一清守边还是难得的将才地,只是此事虽不可大肆张扬,但是对于边军仍要彻底清查,凡有可疑的一律撤换,此时朕就交给你了。边关守将混进这么多奸细,天知道什么时候酿成大祸?”杨凌连忙点头应是,王守仁感激地看了他一眼,然后才向皇帝请辞下山,指挥士卒清点死伤、打扫战场、看押战俘,并派人往大同探察战局情况,以便决定皇帝行止。…………………………………………………………………………烽火起时,太原中卫指挥使邓学英便匆匆跑进张寅的大帐禀报,随后太原左指挥使、以及军中高级将领纷纷披挂整齐来到帅帐。张寅心中暗暗高兴,伯颜已经数日没有大规模攻关作战了,此时烽火燃起,十有八九是奇袭入关了,苦心经营多年,如今终于有了结果,叫他如何不欣喜若狂?依张寅本意,是原地驻扎,静候战果。杨一清调他地大军来,本来是防备伯颜在皇帝会盟时攻打关隘,以便就近命令他支援遇袭的城堡,可是他并没有想到伯颜大军早有内应,竟然轻易入关直趋白登山。关上鏊战地话双方争持不下,还来得及派人通知他,伯颜直扑白登山后,杨一清得了禀报惊得魂飞魄散,立即自关隘调集大军,同时派军驿飞调张寅来援,至于他的大军是不来得及救驾也顾不得了。杨总制的驿马令箭未到,太原援军内部却已争得不可开交,张寅认为应按照杨一清的命令原地待命再决定行止,中卫指挥使邓学英却认为应按照惯例,烽火燃起时附近驻军立即就近驰援关隘,太原左卫指挥使关勇一力坚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既然烽火应立即奔赴大同,以防不测。张寅有意拖延时间,故意纵容二将争执,自己却不坚持己见,只是派出快马探马往大同探察军情。直拖了近一个时辰,顾及现在拔营,已来不及赴援白登山,他才“断然”决定按关勇之见起兵赴大同。大军走到一半路程,堪堪迎上杨一清调兵的驿使,众将听说伯颜入关已攻向白登山,不禁惊惶失措,加紧指挥大军赴援。过了王守仁入关的抗胡堡,他的探马也送回了大同、白登山双双被困,王守仁率精骑驰援白登山、杨一清的大军也正在回援的路上的消息,张寅原本料到关上守军皆是步卒,根本来不及回援白登山,如今听说在关外寻敌作战地王守仁居然后发先至,已经奔赴白登山,不由得心中一沉。王守仁的兵可全都是骑兵啊,一万六七千人虽远不敌伯颜兵马数量,但是用来护山固守绰绰有余,如果他们及时赶到,这险中求胜的妙计必然功败垂成。张寅忧心忡忡,左、中指挥使还道大人忠心耿耿,担心皇上安危,所以催促兵马弃了辎重拖滞军械,轻装快行疾赴大同。大军刚刚来到通往拒虏门的要道上,远处蹄声如雷,万马奔腾。匆匆逃回大同,汇合攻城无望的火筛部兵马,全力溃逃的伯颜可汗到了……
第212章 一战功成
张寅此时的心情只能用啼笑皆非来表示,伯颜的大军怎么恰恰在这时逃回关隘?刺杀大明皇帝的计划成功了么?不管怎样,众目睽睽之下,要想继续在军中隐藏下去,唯有尽力拦截伯颜的大军,如果皇帝未死,伯颜不过和杨虎一样,是个失去了利用价值的走狗,他的人马送上门来正是自己的大功一件,可以更好在朝廷隐藏下去。如果皇帝已死,趁机消弱伯颜、扶保宁王即位,借军功和拥立之功掌握兵权,便可以从容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