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一梯队里还应该算上荀文若、程仲德和贾文和。问题前者最近操劳国事,一不小心病倒了,没能来开会;次者正好有事出都公干;至于后者,在这条时间线上因为是勋横插一杠,所以是不情不愿降曹的,曹操对他的信任度还不够,所以相府内部的小会,就没叫他来开。
众人讨论的时候,是勋也在琢磨啊,该当如何进言才好呢?要说他真正的战略才能,比起荀攸、郭嘉来,那真是天地之远,此前每每道中,仿佛智谋无双,全都是靠着熟悉历史而开的金手指。问题目前这袁氏兄弟相争,虽然貌似是原本历史的翻版,但要仔细一想,其实全然不同啊。
在原本的历史上,袁绍虽败官渡,但实力犹存,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四州之地几乎无损,所以跟曹操仍然处于敌对状态。那么袁绍死后,传位给谁,压根儿就不关曹家的事儿,也不关朝廷的事儿——曹操为什么联合袁谭去打袁尚?正为袁尚是袁绍的继承人,故为敌国,袁谭主动求降,变成了友方,这帮谁、打谁,根本就不需要考虑啊。
可是在这条时间线上,袁绍官渡之后还有林虑,林虑之后还有修仁,一败再败,把四州给丢得光剩下半个幽州了,所以被迫认怂,向朝廷表示臣服。所以袁氏兄弟相争,才都来向朝廷讨要说法。可是选择题摆在这儿了,又该怎么做答呢?
刘晔的话有道理,倘若助谭攻尚,则等打完袁谭以后,朝廷就没借口再去打袁尚啦,还不如先打袁尚,到时候袁谭就在自己手心里,想找捏的他借口还不容易吗?可是董昭的顾虑也不为无因,在原本的历史上,袁谭就是趁着曹操攻邺城的时候在侧翼捅了刀子——好在是在侧翼,曹家想翻盘很容易,可如今假道而伐袁尚,袁谭就不是在侧翼了,整个儿在大军身后,这一刀子下去,九成九扎个正着啊。
各有利弊,可该如何抉择?(未完待续。。)
第四章、渔阳豪强
众人都将目光投向荀攸、郭嘉和是勋。是勋因为思索不出答案来,一开始还有点儿惶恐,转念一想——无所谓啊,想不出来就想不出来吧,输给荀公达和郭奉孝又不可耻。
当然啦,即便没有给曹操献上正确的意见,他也不能始终缄默不言,多少得说上几句,显得自己也是有一定见解的,只是比荀、郭二人差点儿罢了……等等,其实也未必会表现得比他们差,我先缓一缓,等他们先说,完了再随声附和,亦无不可啊。我又是不回回都拾人余唾,不至于因此而让人看穿本相吧。
就听郭嘉开口道:“蓟城之守,在许子远与逄元图,二人实执袁氏之政。袁本初之殁,事有可疑,朝廷可行文问之,则二人必有以复也。即陈大兵境上,以待其复,即责以无礼,可伐袁尚。而兵陈境上,不申所助,袁谭必疑,疑而设备,则亦可相伐,无失朝廷之信。”
郭嘉的意思,先别表态帮谁的忙,咱先把兵开过去。袁谭一害怕,肯定要严加防备啊,那就有借口打他了。然后再等蓟城的回复,不管对方说什么,咱都能够找到借口,打完袁谭再打袁尚。一句话,反正目标是平灭袁氏,拿下幽州,那咱们俩都打成不成?
是勋一听,你这主意有点儿玄乎吧?是不是把对方的实力判断得太过不堪,而把自家想得太高了点儿?忍不住就反问道:“今彼兄弟欲交斗其间,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若彼合一,恐难破也。”
他这是抄了原本历史上郭嘉的故智,而且当初许攸奉了袁绍之命前来请成。也表达过同样的意思。袁氏兄弟再如何不睦,他们也都不傻,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咱们要是不表态就直接杀过去,他们必然联合起来应对啊,再加上袁熙、高幹,即便能够打赢。其间也易生坎坷,这又是何必呢?干嘛不拉一个打一个,方便离间于二人之间?
荀攸微微笑道:“吾意与奉孝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