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部分 (4 / 4)

行高压政策,硬性阻止孩子的行为。这种高压行为只会引起孩子的不满,使他们更加叛逆。心理学家曾就孩子的逆反心理做过研究,他们发现,越是被一些条条框框限制的孩子,逆反心理就越严重。他们通常爱乱发脾气,喜欢责怪他人。他们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父母放弃对他们的管制。而那些在家庭中能享受到自由的孩子,反而更能体谅和理解父母的苦心。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尊重自己的。让孩子得到尊重后,再和孩子讨论该怎么做,而不是规定孩子怎么做。当孩子与父母的意见相左时,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可让情绪左右自己的言行,否则会因言语过激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只会进一步刺激孩子,使其逆反的心理进一步得到强化。

如果孩子的逆反行为是合理的,父母不应制止,因为合理的反抗行为有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也有助于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那些百分之百顺从、事事依赖、丝毫没有反抗精神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性格软弱、处理事情优柔寡断,迟迟不敢做出决定。

小故事

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次访谈节目里,台湾歌手齐秦讲述了自己叛逆的青少年时期。那时他喝酒、打架,半夜三更才回家,一回家就习惯性地跪在地上等着父亲的鞭子和训斥。但这种体罚,对于齐秦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

但有一天,齐秦打完架回家,像往常一样跪着等待挨骂,却发现父亲只是背对着他说了一句:“去睡吧。”

齐秦内心一下子受到触动,从此便改邪归正,踏上了音乐之路。

当父亲发现责骂和体罚都不能奏效时,改变了教育方式,也改掉了小齐秦的坏习惯。

给孩子充分的话语权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栋梁之才,但是很少有父母愿意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是不能有自己的主见的,包括他想吃什么,想玩什么,想喜欢什么,都要由父母做主。父母更多的时候是在教育孩子,而没有想过要去了解孩子们的看法,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真正在想什么,更没有遇事就去问问孩子意见的习惯。

事实上,孩子在年幼时,就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了。例如,他们会选择与自己喜欢的小朋友玩,而拒绝父母指定的伙伴;他们会自己动手拆掉布娃娃的外衣,为她重新缝制自己喜欢的花布衣。他们喜欢自己做主,也期待父母能和他们商量或是征求他们的意见,给他们言论上的自由。可惜,很多父母关心的更多的只是成绩,而忽视了去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烦恼,时间长了,很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另一方面,长期负面情绪的积累得不到有效的宣泄,还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日益孤独、冷漠。

第四章 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18)

在孩子的心里,家庭是一个安全、可靠的港湾。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遭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在外面找不到信任的人诉说,只好独自闷在心里,待回到家再向父母倾诉。孩子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是孩子在倾诉的过程中,不满的情绪获得了充分的宣泄,从而使身心恢复常态;二是孩子的一番倾诉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对于前者,父母只需静静地坐下来认真倾听即可;对于后者,父母就要认真思考一番,用自己比较丰富的人生经验去指导孩子怎么解决问题。

孩子在学习或社会活动中获得了好的成绩,也会回家向父母诉说。孩子这么做的目的是想让父母与他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并且获得父母的赞许。这时,父母要认真对待,对孩子表示祝贺,并鼓励继续努力。父母甚至还可以搞个家庭活动,以表庆祝。

父母在与孩子交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