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接下来的录像,更令我们吃惊不小,整个录像过程,简直就是一气呵成的,中间没有间断,没要叫停。令我们更吃惊的是,我们写的东西全变成了她自己的东西,太顺了,太自然了。天啊,这一下子就把我们镇住了,这太难了。我们过去见过的主持人真的是太多了,哪个新来的主持人试镜头不是来了一遍又一遍,中间停下擦擦汗,口误打喯儿眼乱转,内心紧张手发颤呢。可她不是,她竟然一口气就下来了,无可挑剔。这样的主持人太让我们惊喜啦,宝贝!绝对的宝贝!这可真是天生的主持人呀。
如果你想当主持人,你就看看欧阳夏丹试镜的这一段,你能保证一遍成功中间不断吗?我不敢保证所有的主持人,但你也可以问问身边的或者遇到过的主持人,哪个?能如此这样,宝贝!绝对的宝贝。
是的,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容易。我们有很多人往往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但是这种学习永远是把别人的东西放到自己身上背着走,觉得是越多越好,而不是变成自己的东西去消化掉,其结果是越学越复杂,越背越沉重,找不着哪条路可走,找不着哪个方向可行了。
吃的是食物,变成的是营养,排出的是废物,维持的是生命。这个道理,是生命的需要,是生物进化的需要。你要进化吗?你要进步吗?你要提高吗?你要“生存”吗?那么,你就去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营养”吧。
在主持人的选择上是非常顺利和幸运的,没有经历太多的周折,没费事就找到了两个合适的主持人。后来证明了,《第一时间》的成功和主持人是分不开的,百分之七八十是他们的努力。语态和新闻的编辑是可以学的,但主持人你是不能学的,是学不到的。就是有人去学去模仿去一模一样地做也是有差距的。
说到这里,也有个有趣的故事。自从《第一时间》播出后,有不少其他的电视台开始模仿,特别是“马斌读报”。有的电视台,一模一样地“拷贝”他的风格,今天马斌穿什么,明天那边也穿什么。你还别说,就马斌的那只喝水杯子,人家一看,第二天也摆上一个。呵呵,真好学啊。其实当你看了前边的有关两个主持人的介绍,你就明白了,人,是最关键的。还是那句话,这样的主持人,太难找了。
吴讴说哈学胜……
老哈?你是说哈老师吗?怎么,你见过他啦?那可就说来话长了。我在电视圈里也不少年了,他是我见过的所有电视人里面最敬业的一个制片人,他有一个新闻情结在心里。他对新闻是有感情的,真的是很有感情,在电视圈里做新闻的像他这样的人是不多的。
他处理新闻的功力是非常深厚的,业务能力很强。我们的领导说,同样的一条新闻,别人都报过了,但我们报的就是和他们不一样,我们靠什么呢,靠加工。
在本书的后面,附着给观众短信的回复,在书上回复大家的短信,也算是一种创新吧。第一时间嘛,节目创新,它的书也应该有创新。从有些观众发来的短信中你也可以看到,大家对《第一时间》的那种一心为大众的风格十分赞赏。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风格,这种为民众服务的中心思想,是事先就有一个决策的,是大家共同执行、最后由主持人去体现的。所有人的努力和主持人最后的体现,达到了一种流畅的物体,这种物流,通过电视,流向了大众,流向了千家万户,流向了老百姓的心中,滋润了一种渴望。这种渴望,是一个群体的渴望,那种吸引力,让群体不自觉地“抓”住了,虽然这个群体没有得到任何物质上的东西,他们只是看了一段《第一时间》里的新闻,但他们却“解渴”了。这个群体的要求并不高:有人能为我们说话。虽然这个节目对于全国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个“只说不做”的东西,
但是大家却非常喜欢这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