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部分 (3 / 5)

在滚滚东流的江水面前,有谁不感到自己的渺小?江水让人们深深地察觉自己对于自然规律,世事变迁的无力,唯有把无奈寄于东去的流水,写入诗词之中了。

大江东去,谁可奈何?

………【第一百二十章 岂曰无衣】………

北国的夜晚总是来得很早,好像清早那场鏖战的血腥味还未褪去,黑夜的大幕便迫不急待地拉下了,东边那片浸满了鲜血——有敌人的,也有战友的——的土地也看不见了。

寒风卷着一丝枯草飞过,今天营里又少了几十个兄弟,记得昨天我们还一块儿围在火堆旁聊天呢,现在呢?再也看不到他们了,永远,永远。

抬头望着天,几颗零落的星冷冷地照着,身上突然觉得凉嗖嗖的,家里现在也该添置冬衣了吧?穿着这薄薄的军衣,愈发觉出冷了,不光由于北国夜风的吹袭,更多的是心里的东西太多了,孤独,迷惘,和对死亡的恐惧。

好想家啊,有六年没回去了吧!家里总是暖洋洋的,小弟,大姐,姐夫都在家里吧?对了,还有母亲啊,现在特别怀念母亲亲手缝的棉袄,穿着它,就觉得什么都不怕了。

那边这起了火光,战友们把篝火生起来了,走到火堆旁,呆呆地盯着跳动的火焰,战友们有的叼着根据草棍儿打盹,有的正擦着铜剑,有的则静静望着远方的黑色,大家都默默的,只有火焰的温暖让气氛不至于冰冷。早上的那场战斗实在太惨烈了,大家都被一个一个倒下的战士,一个一个消失的生命惊住了,结了冰一般。冷啊,大家都只穿着薄薄的军衣,怎抵得住寒风,又怎抵得住心中的悲凉?

过了许久,不知谁先打破了沉默,抱怨着军队不发冬衣。大家还是静静的,但不一会儿,一个豪爽粗犷的北方汉子唱起了军队里很平常的那支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他唱完第一段,停下来,用一种期待的眼光望着大家。

我分明看见,许多人的眼眶湿润了,这时,一个瘦小的战友用他不大的嗓门接了下去: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我终于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喝了起来,谁知先是几人,后来所有人都一起唱起来: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我们互相握住旁边人的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首《无衣》,泪水在我们每个人脸上划过,包括那个北方汉子。

光焰的光芒照在身上,暖暖的。

岂曰无衣?

………【第一百二十一章 人生三步曲——读高】………

你也许知道高尔基这个熟悉的名字,但你也许不知道这个伟大的作家生活经历。那就请你读一读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吧。

本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步由,作者描写了他童年、少年和大学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逐渐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