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相声门派之争> 第8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部分 (1 / 4)

新人新作,就要有一些专业的学校。按照过去师父带徒弟的传统,不会有很好的数量和质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常贵田:不能因为一个人否定整个相声界

常贵田出生于相声世家,系已故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艺名小蘑菇,是20世纪40年代天津最负盛名的相声艺术家)之长子。师承相声名家赵佩茹,曾长期与叔父常宝华等相声名家合作。常贵田继承发扬了常派相声的艺术特点,成为常氏相声艺术承上启下之人。现与王佩元搭档,主要相声作品有《喇叭声声》、《帽子工厂》、《追溯》等。

相声是北京起源,天津兴起。这和地理条件有很大的关系,相声是来源于市井的平民艺术,以前的天津具备了生产相声的天时、地利、人和。那时没有铁路,更多的是走水路,天津是水陆码头,比北京方便,并且过去的天津是新兴的工业城市,而北京则是文化城市,这样天津就具有了曲艺兴起的条件,侯宝林也是在天津说红的。我认为北京相声和天津相声的特点是不分的,相声只有流派的区分,没有特点的区分,不论在北京还是天津,它们都是相声。

要想成为一个流派,并不是说哪个人自称是什么流派就可以,它要有四个条件:一是广大观众的认可,并且要有自己的代表作品,不是一两个,而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代表作品;二是要有表演的特色,能够打动观众;三是对相声的历史要有或多或少的推进作用,不然,不能称其为“流”;四是在历史上,各个阶层都要认为其是相声某一方面的领军人物。

目前我国被认可的流派有以侯宝林为首的侯派,现在主要在北京;以马三立为首的马派,现在主要在天津;还有以常宝为首的常派,也是在北京。另外,马季的相声是未被承认的流派,马季也是相声的领军人物,并且对相声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但因为马季是侯宝林的弟子,因此还没有被区分开来。

侯派相声和常派相声都以“说”为基础,但是“说”的基础上又有不同。侯派相声以学唱为主,常宝与赵佩茹两位老先生合作,形成了捧逗并重的特点。而侯宝林和郭启儒两位老师合作,形成的是一头沉的特点。相声特色的不同还表现在与观众互动的手法不同,侯派相声是站在观众之上,以说教和批评来和观众互动的,而常派相声是融合在观众之中,以戏和谑来与观众互动的。

马三立的相声不管是第几人称的,都是运用第一人称,以自己的形象再现他人的事情。每个演员之间有不同的特点,也是因为流派的发展,因为不同的流派不同的人,加之不同的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圈子。打倒“四人帮”以后这些圈子就形成了。当时,一些相声演员把老师的段子提高净化,让人听起来感觉比较新鲜,这也是适者生存的道理,当时的环境逼得人们不得不创新。相声的创新也是适应当时各地环境和生活习俗的。这些圈子的形成并不是代表了相声的分离,人的分开而形成的圈子并不等于相声艺术本身特色的分离,只是因语言的不同形成了相声的地域特色。它只是语言、味道等不同,结构和包袱的使用并没有变化,如果打破了就不叫相声了,会有另外的名字来代替。以前老先生在北京、天津都演相声,马三立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但是他在天津把相声演活了,这并不代表马三立的相声就是北京的。

不同圈子的相声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它有利于相声的发展。比如,《钓鱼》里面那句“孩儿他妈,再给我烙几张糖饼”,就增加了天津相声语言的特色,增加了趣味。北京追求创新,天津追求传统,但是在相声界里,创新和传统都是需要的,北京地域里的相声需要加点传统进去,而天津地域的相声则需要有些创新,这样才能使两地的相声更好地发展。

相声界里的行规在历史上有过,但是因为相声的发展和特殊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