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相声孟鹤堂> 第12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部分 (2 / 5)

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家文化生活丰富了,欣赏水平也高了,主流相声作品很难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因为成名成家的人对第一线的生活已经出现了距离,生活圈子受到了局限,这些又是无奈的现状。这个时候冒出了郭德纲,他的喝彩来自民间,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在姜昆等人看来,郭德刚的相声应该定位为庙会文化的层次,带有大量的生活原生态的成分,民俗性、乡土气很强,而现代人基本都生活在富足社会,他们有些是带有优越感的,窥探小人物的尴尬和秘密,叫做“求新猎奇”,所以他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能够满足一定时期,一些群体,特别是对于第一线生活缺乏了解的人群的需要。

主流相声界同时也承认,郭德纲的“走红”对相声而言是件好事情。他和他的“德云社”常年坚持为老百姓演出,低价经营以吸引和培养自己的观众,赢得社会的某种承认,相声界应该为此感到高兴。

如今,相声回归剧场,长期以来坚持“为老百姓创作、为老百姓演出、让老百姓满意”的方向,坚持低票价,面向基层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媒体的赞扬,成为了表率。以郭德纲为代表的“德云社”,以他们对相声艺术的钟爱、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十年磨一剑”,坚守小剧场,注重传统和创新的结合,注意培养中国相声新的观众层,得到了社会关注以及媒体的大力支持。相声艺术生存、发展和创新的问题都得到了空前的关注,这一点对于曲艺界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天津20多个曲艺小剧场天天观众爆满,有时还需要在茶馆门口加座。在谦祥益、名流、天乐、明月、金福瑞等小剧场,天津观众花五、六元钱就可以边品茶,边欣赏长达三个小时以上的鼓曲、相声演出。在这些小剧场里,往往是台上演员演唱,台下观众击节而和,剧场里一片其乐融融。这些都说明相声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国的曲艺艺术不能离开中国老百姓的需要,不能远离我们的衣食父母。

但是,并不是只有回归剧场才是相声目前发展的唯一方式,相声要发展,但不能盲目创新。首先,“说学逗唱”的美学规范不能丢,“包袱”是手段,不只是目的;给人健康向上的精神愉悦和思想启迪的价值追求不能丢,面对前辈大师早已扬弃却又不时沉渣泛起的“脏哏”、“臭哏”、“伦理哏”和“生理缺陷哏”,相声艺术家们不能含糊迁就,相声真正感人的是美学力量,并非为笑而笑的媚俗迎合,而是形式活泼但思想严肃、语言轻松而立意深沉的审美探求与智慧运作。相声界的从业人员必须明白并坚持这些正确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国相声的百年传承(4)

演员方面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要像侯宝林、马季这样不断提高文化品位,用文化的眼光和素质使用幽默的武器,用智慧的思索看待今天的生活,评析社会方方面面。而出版和演出公司、媒体也要爱护相声,有社会责任感,建立批评理念和批评道德,这样才是对相声本身最好的爱护。

传统相声今昔演变

大部分传统相声从作者身份来看,共分两种:一种是清代贵族子弟,在内部曲艺晚会上(最初称“全堂八角鼓”)演出的“逗哏”,如《对春联》、《打灯谜》、《酒令》、《解字意》、《批三国》等,表演相声,他们自称“清客串”,转业成艺人后,人们称他们是“清门儿的”,以“文哏”取胜。另一种是撂地艺人创作的,比较通俗活泼,有“闭哏”、“唱哏”、“打哏”等等,不足之处是比较粗野,人们称他们是“浑门儿的”。到了清末,两门合流以后,就演变成对口相声了。

《文章会》属于“文哏”,产生于清末,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是读过《四书》、《五经》的贵族子弟“下海”成为相声艺人后的创作。整个段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