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相声门派辈分> 第11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部分 (2 / 4)

一旦确立了师徒关系,就是所谓的师徒如父子,和一家人一样。

“偷活”的“偷”字是一个中性词,是指去别的场子看相声或者学习别的曲艺形式。我认为这都很正常,因为相声不像其他的艺术形式,它无章可循,如果只是学习一个老师的,等学出来和这个老师一模一样的,这个学生也就完了,相声应该借鉴其他的曲艺形式。虽然相声界讲究师承关系,但是相声界是一家人,各个师承间都可以交流,虽然我们拜师是一个人,但是会有很多老师来教我们。

相声讲究“学说逗唱”四门功课,其实,“逗”是不能学的,它是融合在节目之中的,要靠演员的表演,“逗”的能力的高低和天赋有关系,很多人也有通过后天的努力学好的。

中国相声的百年传承(1)

相声是说学逗唱的艺术,是讽刺艺术,是群众当中一种智慧人对生活态度的表达。相声发展有自己的特点,来自市井和民间,主要功能是通过笑来为底层群众解意、开心,表达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相声艺术如今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历史,旧时的相声通过岔曲说唱、喜剧小段,民间笑话,延伸出一种独立形式,从单口到对口再到群口,呈现出固定的表演模式。

相声界公认的祖师爷是朱少文(又作朱绍文,艺名“穷不怕”),而对相声发展贡献最大的则是张寿臣。中国相声自从有了张寿臣先生,格调升高了,地位提高了,用句时髦的话说,开始和文化接轨了。但说到历史,就不得不提起三位大师——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

马三立是平民艺术家,他的相声带有强烈的市民性,嘲弄神圣,启发明志。因为生活在天津市井俚俗的环境中,所以他的表演从不装腔作势,没有过于依附政治。主要作品充满了小人物的矫捷、幽默和遇到尴尬时的自我解脱、自我嘲弄。马三立知名的相声,比如传统相声《开粥场》,幻想自己很富有,要开粥场,周济穷人,通过理想幻觉的破灭,引起人们的哄笑。再比如嘲弄神圣的作品《吃元宵》讲孔子在周游列国遇到尴尬的时候也做出了常人不齿的事情,元宵一文一个,孔子改为一文十个。通过调侃孔子造成反差,博得会心的一笑。这都是经典作品,艺术家通过相声反映了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相对于马三立,侯宝林的相声更讲求文化品位,唤醒人们认识社会,以人为本。是他把相声从市井艺术的格调中拔高,去伪取精,让相声登上大雅之堂,他的作品带有中华民族的机智和文化。比如侯宝林的代表作《关公战秦琼》,这个作品在非常特别的环境下违背常规的合理性,由大军阀操纵,让不是一个年代(汉、唐)的两个人打仗,荒唐对荒唐,于是演出了一场闹剧。“我在唐朝你在汉,咱俩打仗为哪般,让你打来你就打,你若不打他不管饭”。原来,在一定的时候,为了吃饭,原则是可以改变的,这才是经典的相声,既有娱乐作用,又有笑后引人思索的作用。

而单口相声大师刘宝瑞,与前两位大师又有不同,他被称为中国短篇小说的劲敌。他的作品以描述人情世态和社会不合理现象居多,除了劝解人们遵守传统道德,也有反讽的意味。比如《贾行家》,讲贾行家急于开药铺,找的合作伙伴是满不懂,由于不了解内部结构,没有科学态度而简单对待生意,结果把老婆孩子都作为商品卖了,最后贾行家一当家,倾家荡产。这个简单的段子告诉我们必须讲求科学发展观,如果像贾行家这样,只能使社会倒退,家庭破裂。

经典相声的价值就是多少年后总能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影子,找到生活的真谛。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艺术家在自己演出、培养学生、继承传统中做了努力,比较典型的就是相声改进小组。这是相声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老艺术家开始意识到仅仅是民间艺人不能拯救相声。他们非常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