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食相伴> 第20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部分 (3 / 4)

的发音。

在早期的广州茶楼里,点心也就是二三十种,但是对于外地人来说,已经是蔚为壮观了。到现在,点心的品种已增至一千多种,甚至连鱼翅(鱼翅饺)和燕窝(燕窝蛋塔)也赫然见之于点心单。饮茶不但可以当饭,就算在茶楼里摆酒也未必就算是大大的失礼。在某种意义上,只要不拘泥于“茶点”的观念,要弄出这许多七荤八素的“点心”在技术上并不困难,难的是,这些东西不管荤素,亦无论咸甜,竟都可以用茶来送入腹中。

尽管如此,今天茶客们在茶楼上常吃的点心,大致上也不超过二十种,例如虾饺、烧卖、凤爪、煎(蒸)萝卜糕、马蹄糕、粉果、叉烧包、莲蓉包、糯米鸡、芋角、咸水角、叉烧酥、肠粉、米粉、河粉以及粥、面等等。而在这些“基本点心”当中,又以虾饺和凤爪为当之无愧的“主打”。这两样点心,不仅出场率最高,同时也是茶客们用以考量一家茶楼出品水准的代表性点心。我估计,老广州人过去常说的所谓“一盅两件”里的“两件”,所指极有可能就是虾饺和凤爪。除此之外,这两个词还可以在广东的通俗文化中被当做通用的代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王晶制作的一部港产片中,男主角为了克服讲粗口的毛病,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对白:“我叉烧包你个糯米鸡!”和“我凤爪你个虾饺!”就这样骂来骂去,几个回合下来,乐不可支的观众们不知会不会感到很饿。

如果说韭菜猪肉馅的水饺是北方人日常饮食的掌门人,那么以鲜虾作馅的虾饺,就是粤式点心里的大侠,佼佼者。

据广州的文史资料显示,虾饺似乎是粤式茶点中唯一的有来历有“出处”之物,绝不是“瞎搞”出来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广州市郊河南漱珠岗附近的五凤乡一带,市容繁盛,水产丰富,河面上常有渔艇叫卖鱼虾。于是,乡间有一家家庭式茶居的老板便就地取材,以鲜虾仁为馅,用上等黏米粉制皮,遂研发出无比鲜美的虾饺,每天供不应求。经过不断的改进,终于由农村包围城市,成为广州茶楼最具代表性的美点之一。

新鲜的虾仁是虾饺的馅料,无疑也是虾饺最主要的卖点。就形形色色的“包裹”食品而论,馅料主导地位实属不言而喻,不管是北方的饺子和美国的汉堡包,味道和售价上的相异,皆是“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正所谓“内容为王”。对于某种爱吃的“非包裹类”食物,我们通常都有把它剁成馅、把它包起来的冲动,千刀万剐,只要剁得有够碎就成。只是一个居住在内陆地区的厨师,想必是永远也不会产生用新鲜虾仁做馅的灵感。除此之外,他也更不能想象那用来作馅的虾仁必须原虾原状的保持口感上的高度弹性,绝对不能像肉和菜那样搅烂剁碎。(早期虾饺的馅料亦将虾肉切碎,改以原只虾仁则是后来的革新。)

虾饺之美不仅内在于虾仁的完整性,而且外在于坯皮。不同于以面粉为皮的北方饺子,虾饺的坯皮系以澄(粤音邓)粉调制加工而成。所谓“澄粉”(又称澄面),是面粉洗去面筋(胶体物质)之后的产物,色白而质地细滑,蒸熟之后,更觉晶莹通透。若虾饺的坯皮够薄,内部的那一弯粉色红色虾仁宝宝更是白里透红,若隐若现,令人垂涎欲滴。

被捏成梳子状的虾饺在外观上的造型也十分惹人爱怜,曾有泮溪酒家名厨勇于创新,制成各种“象形白兔虾饺”,并且以火腿粒为白兔点睛,上席时再用芫荽和黄蛋丝作为周编之“蕾丝”。把个《纽约时报》的记者唬得惊为天人,称其“不但是食品,而且是艺术品”。不过,像是像了,艺术也艺术了,然而刻意的象形至此已尽失天然之本怀。有美食家认为,“白兔饺与弯梳形虾饺的本尊,不论是内馅或造型上皆大相径庭,只能算是一款基因突变的分身。”

虽然虾饺是每一家粤式茶楼必备的一款基本点心,不过,要把这东西做的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