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又过一年秋> 第4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部分 (3 / 4)

,直径只有一寸左右,长则有一丈五六。晒衣服时都是将竹篙穿过两个衣袖或一个裤腿来晾晒的,湿衣服的水很快就往下滴,衣服也很容易干。棱角叉子在外面ri晒雨淋,很快就干脆了,每过几年就要换一次,更换下来的棱角叉子一般最后用来给南瓜架子做横杆用,然后再在下一年更换南瓜架子时,一起当柴火烧了。

边上的晒衣服和被子外,中间的场地一般可以用来晒谷子或别的农产品,铺上竹篾做的晒垫,就可以晒东西了,很多时候不用看着,偶尔需要赶跑鸡鸭,一般都是小孩子的事。

再大一点的院子就有可能用来做菜园了,也有可能是被一棵大古树霸占或者是一片小果树林或几棵大果树。这样,房子和树木就挨得很近了,白天树上常有鸟叫,夏季时还有蝉鸣,晚上劳作了一天的村民,常在树下乘凉,一边扇着蒲扇一边聊着闲天,偶尔用蒲扇打打蚊子。

这种乡村生活景象常出现在老李的脑海中,老李做了这么多年的建筑设计,观察了这么多年的设计前沿,现代人却再也没有能够营造出这类生活场景来,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少,城市生活成了从一个了无生机的建筑到另一了无生机的建筑,中间是艰难的挤公交或地铁的过程。老李觉得这一定是什么地方出问题了,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了。

正文 第十六章 巷道与民居

老李觉得现代建筑一定是在某一方面出现了一些致命的不足,才会造成了今天的局面。到底是什么,老李一直想的不是特别明白,于是在7月份老李一直在默想着这个问题,从什么地方入手来解决现代建筑的问题成了他的心病。

脑海中经常出现南方小镇上雨中的小巷和北方常见的胡同。

所有能见到的关于民居的照片,很多时候都巷道的生活场景。而且巷道或廊道随着房子的扩大而自然向外伸展。

传统村落中,户外交流的便捷xing为居民的交流提供了可能xing。一般出了大门便是巷道,大门口巷道有足够的宽度满足人们的交流,并且不影响其他人的通行。户与户之间是有机的简单联系体。

人们平时的邻里交流活动主要是在巷道和广场,这些活动包括了聊天、下棋、游戏、会议。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增进了邻里感情,加强了居民的归属感。

互相联系却又各有体系,彼此相安无事。于简单重复中随地而变。不变的是青砖灰瓦,变的是尺度。没有单栋的设计,只有每间房间彼此通过巷道或廊道的联结。将一间间的房联结成院,再成村,成镇,成市,巷道或廊道就象每个村的血管或神经。血管或神经通畅,则村落和城市充满活力。

老李终于明白,几千年的居住文化就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又互相分隔的巷道文化,巷道将各家各户有机的联结起来,从而形成了守望相助的社会小团体——村落。

民居很多不按栋建设,而是以院为单位进行布局。得以创造出不少诗意的空间。

庭,堂阶前的院子:庭院。藜棘树于中庭。——《楚辞·刘向·九叹·思古》。注:“堂下谓之庭。”又如:庭落(厅堂);庭庑(堂下四周的廊屋);庭炬(古代庭中照明的火炬);庭阶(厅砌。堂前的台阶)堂阶前的地坪。在传统民居中,庭是用来和天地呼应联络的场所。

任何地域的民居都对天表现了十分的敬重——接天气(天的气场,下同),很多地方的民居都以院落和天井来组织建筑布局,院落是人们可以在里面活动的接天气的场所,天井是人们不可以在里面活动的接天气的场所。通过院落和天井,人们只要在居住空间中活动,都能很好的接触到天气。从这一点就可以解释中国民居为什么没有巨大的室内空间,而需要通过一进进的院落来组织各种生活空间。

北方四合院、皖南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