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上面的情形之后,你会受到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指责,或者你会得到不知好歹的名声。总之,不会有什么好的字眼用在你身上,你成了一个“贱人”。
其实,你大可不必心烦,因为和你一样,每个人都会有那样的阶段,都会发生那样的事情,换句话说,也就是每个人都是“贱人”。而且,现在的一些理论也证明,这种每个人都是“贱人”的理论是有依据的。经济学家和生物学家早就为我们准备好了证据。
在经济学中,谈到需求理论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可能是根基一般的理论,那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个规律是说,当你连续消费某一物品时,经过一定点之后,该物品给你带来的效用是递减的。比如说,你饿了,想吃饭。假定你吃的是馒头,第一个热腾腾的馒头吃下去的时候,你觉得真是一种享受,明显地感觉到馒头的香味,真的是味道好极了。于是你急不可耐,狼吞虎咽地吃下第二个、第三个……慢慢地,你发现刚才还香气扑鼻、甜美非常、让自己馋得不行的馒头,现在却难以下咽了,刚才还狼吞虎咽的你,现在只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甚至是用手撕一点吃,“若有所思”地吃了。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起作用了。这个规律决定了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也决定了你在买同样的东西更多时,你会要求更低的价格,而老板一般也会接受。
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连续增加的商品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量是递减的。
别人对你的好心好意也是可以用这个规律来解释的。一开始,别人对你稍微好一点,你就会高兴个半天,但长此以往,你也就习惯了,没有什么感觉了,麻木了,你认为那是自然的、当然的事情。同样多的好已经无法产生像以前那样的效果了,只有意外的惊喜才能让你心动,甚至到了一定的程度,你会觉得那种好是一种负担,不愿意再接受,也不愿意再消费了。这里,某个人对你的好,从一定时间来划分,就是你连续消费的物品了。
可能有时候你自己也不想这样,想对别人的好给予相同的回报,做出同样的反应,有一样喜形于色的表情。但是,你觉得很无奈,根本不可能还有开始时候的那种效果,你装不出来,也不想装。其实,这也是有生理学根据的。根据刺激反射的观点,我们的细胞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当我们连续集中注意力于某事物时,我们的注意力在递减。这就是韦伯定律。
递减过程是一个控制系统,大脑皮层控制数据从此刻到彼时,我们把这个反馈网络看成是一个具备自我调节能力过程的系统。这种自我调节组成了我们生命的各个层次,上达社会中的各种个人行为,下至细胞新陈代谢。这就是我们宏观个人行为的微观基础。埃奇沃思(Edegworth),首先将其引入微观经济学,成为边际效用递减的生理学基础。
现在,你可以放心了,说你是“贱人”,没有一丝一毫的贬义;你是“贱人”,也没有一丝一毫的不正常。因为,每个人都是“贱人”。
但是,你也没有什么资格就此解脱和高兴。如果你觉得大家都和你一样,都是“贱人”,自己也不比别人差,没有什么可惭愧的,并由此对上面所说的两件事情心安理得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你还是一个“贱人”,你只是一个“贱人”,你只停留在一个“贱人”的层次。
要想超越于“贱人”的层次之上,要想不再是“贱人”,你必须能够改变自己的态度,不以做一个“贱人”为荣。你要知道别人的好坏,不与大多数人相同,因为从来能成点事情的人,都是与大多数人不同的人。
为什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