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千山和師永正把一行人送上車,又囑咐雷東明注意安全,雷東明點頭一踩油門,車飛馳而去……
3
真正啟開叢明智慧靈蓋的是公安大學學報上的又一篇文章《研究分析罪犯遺留在現場的心理痕跡》。
他揣著那篇文章一遍又一遍走在操場上,他的思維就像一圈又一圈的跑道,他在搜索著從始點出發抵達終點的最近的一條跑道。
進入智能化犯罪,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罪犯湮滅罪證。你在現場上根本找不到物質痕跡,那麼在沒有物質痕跡的情況下,要通過罪犯在現場湮滅罪證的遺痕,來推斷罪犯在現場留下的痕跡。那個罪犯他是怎麼想的,他把他在空間行為的一些想像留在這兒了。也就是說物質痕跡的痕跡沒有,但他把自己的思維留在這兒了。在沒有物質痕跡的情況下,你得通過罪犯現場湮滅痕跡這一系列的行為推斷他的心理痕跡,你得考慮在現場,罪犯是一種什麼心態,他擦掉指紋,說明這小子懂指紋,他把足跡毀掉說明他懂取足跡,能夠在現場潑煤油讓狗的鼻子失靈,說明他懂警犬……表面上你看到了罪犯做了一系列反偵查,實際上他把心理痕跡就留在這兒了。心理痕跡包括罪犯當時的現場心態,專業水平,反偵查能力。而只有懂得偵查的人才懂得反偵查……
他讓記憶重新回到在古城蹲守時的那些點點滴滴,他之所以要在那麼冷颼颼的天氣里進人那三個並不確切的現場,是因為他懂得離發案時間越近,偵查實驗才越有價值;他當時是在完全朦朧的狀態里在那裡蹲守的,現在他細細地把自己打聽到的一切在心裡走一遍,然後他讓思維再次回到現場蹲守,蹲也就是揣摸,假如我就是罪犯,我在這兒應該提前多長時間進入,遇到什麼情況我怎麼處置,目標來了以後我怎麼解決目標,把目標幹掉之後我怎麼撤離……
三個現場一個一個閃現出來。
第三個現場是居民區,人來人往的,萬一出來一個愛管閒事的老太太盤問怎麼辦?假如那人是&ldo;黑色&rdo;、&ldo;灰色&rdo;底兒潮的人,他懷裡揣著從孫貴清手裡搶來的槍,在這裡等待襲擊第三個目標林天歌,有人一問小伙子你在那兒幹嗎呢?你當時肯定就支支吾吾了,居委會的再給你拽派出所去,一查准完蛋,一查就查個底兒掉,這樣的罪犯只能作一案,不能連著做兩個、三個,敢連著作三個案子的罪犯肯定要有一個合法身份作掩護。
當年叢明學刑警的時候,也經常蹲坑,穿個破棉襖往那兒一蹲,來個老太太問:&ldo;小伙子,幹什麼呢!&rdo;
&ldo;大媽,我在這兒等人呢!&rdo;編唄。
&ldo;等誰呢?&rdo;
&ldo;哦,這樓上的趙大夫!&rdo;
&ldo;趙大夫?這樓上沒有趙大夫呀?&rdo;
&ldo;啊,趙大夫沒在這兒住,他上住這個樓的一個朋友家來串門讓我在這兒等他!&rdo;他得想法把老太太支走,編露了,老太太真跟你較真兒,叫人給你弄派出所,不就把蹲坑的事兒給捅了嗎?
影響執行任務。問煩了,&ldo;大媽,我是幹這個的!&rdo;把槍掏出來。
咱蹲坑要求不暴露身份,你要一說是公安局的在這兒蹲坑呢,目標就跑了,回去處長科長一查不就壞了嗎。有時急了眼掏出槍,大媽也不叫了,說別管閒事,我們不是壞人,老太太一看那槍就走了。誰敢把槍掏出來?警察唄。除了警察,誰敢這麼理直氣壯,這麼橫呀!
&ldo;黑色&rdo;、&ldo;灰色&rdo;底兒潮的人做案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