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我并不陌生,我看过他很多电影。最初看的,是那部《穿越橄榄树林》(也译《橄榄树下的情人》)。看这部片子时,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那时我对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一无所知,当我看着电影中的男演员一遍又一遍地向那个女孩表达爱情时,我就在想,这是怎样的一部电影呢!节奏如此缓慢,缓慢得让人都感到心慌意乱了。终于到了片尾,女子默认了男子的求婚,男子高兴地撒开腿,在橄榄树林里欢快地奔跑。然后,影片结束了。这样的叙述让我目瞪口呆。我是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方式。后来,我又看了《樱桃的滋味》以及《小鞋子》,算是理解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了,他就是要在“慢”中,去求得一股真味。在这个变得越来越快的世界里,有很多本质的东西被遮掩住了,阿巴斯就是要以一种逆水行舟的方式,发现细若游丝的涟漪。
尽管如此,对于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我一直怀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也许身处这个世界,天天匆匆忙忙地赶路,那种迟顿和缓慢,反而让我不踏实了。在看过阿巴斯的几部电影之后,每当我瞅到阿巴斯的电影,我的心头便变得一紧——我竟有点莫名地畏惧这个人了!畏惧这样的缓慢,也畏惧这样的弦外之音。他的电影,真是要用8倍的快键才可以观看的。我们回不到从前了!在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不愿意回归心安理得的寻常。
《五》是我近年来看的阿巴斯的最后一部电影。这是2004年阿巴斯所拍的一部DV,这部DV要比阿巴斯的故事片更加独特,也更加极端。影片共有五个长镜头,地点是在海边。影片开始,一排排海浪砸在礁石上,银幕推出几个字:“五个长镜头:献给小津安二郎”。这部电影,是一个大师向另一个大师的无声致敬。
第一个镜头对准的是海水中的枯木。海水反复冲刷枯木,枯木在海水的冲刷中上下翻滚。十几分钟过去了,镜头仍安静地注视着这一切,就如死去一样。终于,有了点变化,那截稍长的枯木卷入大海,短的那截冲到海滩上。镜头仍停滞,恍惚中,似乎万物显灵,所有的一切都富有生命。然后,音乐响起,第一个长镜头结束。
第二个镜头仍是凝视。那是海边的小道,远处是汹涌澎湃的海浪,惊涛拍第二个镜头仍是凝视。那是海边的小道,远处是汹涌澎湃的海浪,惊涛拍岸,不时有人从海边小道上走过:撑着雨伞的人,跑步的人,鸽子悠闲地晃来晃去,遛狗的人,提着冲浪板的人,推着婴儿车的女子,几个老人交谈着,又有人牵着狗走过……然后,这条路变得冷冷清清。空镜头。很长时间里,只有海浪声和那雪白的栏杆……
镜头三:几只小狗静卧在沙滩看海。镜头持续十几分钟。
镜头四:一只又一只鸭子摇摇摆摆地从镜头前穿过。
镜头五:池塘,蛙鸣,雷雨,然后一切平静。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的 《五》几乎让人发疯——五段场景,没有故事,没有台词,没有演员,然而阿巴斯却坚持用镜头写他的诗!据说阿巴斯拍这部电影曾耗时两年。在解释这部电影时,阿巴斯说,《五》是他拍摄的所有影片中最艰难的一部,同时又是最随性的一部,因为一切章节一切创意都自然而然产生于脑中,没有剧本,没有制片,没有剧组。这样的电影,本身就是疑问。或者,只是观察——以观察来导出忧伤,毕竟,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远远大于我们的世界。
在天堂寨的那几天,闲暇的时间里,我一直在读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