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极品少帅1976> 第182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2部分 (4 / 4)

,但日后肯定是要配备骑兵的,这样就可以把骑兵当作坦克使用,在重点部位以点带面地突破,然后迅速穿**迂回,大纵深包围敌军,使之军心士气迅速瓦解崩溃。但这些都有一个前提,就是步兵的行军速度一定要快,若是步军走路太慢,骑兵迂回完了,你步兵还没跟过来包围,那就成了牛栏里关猫了。

所谓兵贵神速,其实也不是云铮一个人在意,云铮也不过就是比别人更加关注这一点而已。事实上,古代对的速度也是很有要求的,譬如战国时期对魏国武卒的要求:“衣三属之甲,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轴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就是说在披重甲,全副武装,自带三日口粮的情况下,每天不到正午就要行军百里。当然,战国时候的尺比眼下大魏朝短三分之一左右。战国的百里,也就是大魏朝的六十多里。

那么中国历史上的农民兵的行军速度如何呢?我们都知道,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天降大雨,行军速度不够,不能如期到达卫戍地。那么这些临时在楚地征发的农民军的速度究竟是多少?陈胜吴广七月在大泽乡起义(今安徽宿州市东南)。占领陈县(今河南淮阳县)不过一个月,部将周文(陈县人)就打到了骊山附近。从陈县到骊山直线距离1440华里(自己在1:1800万的地图上量的,只做大概参考),如果算三十天月的话,平均每天48华里。而事实上当时不可能走直线(不可能无视中间的崇山峻岭和河流湖泊,从天上直飞过去。)所以事实上的行军路线还是曲曲折折的。则实际路程应是这个距离的两倍左右。这样,实际速度应是每天百里左右。而这个速度并不是常规行军,而是攻击前进。则实际行军速度可能还要高。我们不知道张楚政权的部队是否是纯骑兵或车兵部队。但从其为农民军来看,应当是步兵占了多数。这个行军速度并非独此一例。白起在华阳之战时,曾率军8天行军800里。平均也是一天百里。秦尺短,换算过来应是现在的每天60…70华里左右。

司马懿讨伐孟达时,孟达认为他盘踞的上庸离开司马懿屯驻的宛城(今河南南阳)有一千二百里,所以不放在心上。结果司马懿领兵八天就赶到了。从宛(今河南南阳)到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直线距离约252公里,合500华里。汉尺短,一汉里约合416米。故252公里约合605汉里。由于道路不可能是直线,加上各种地形因素,实际距离应以两到三倍来算。孟达说的“去吾一千二百里”正合两倍,应是实际行军距离。换算成华里也就是1000华里。以八天行军1000华里,每天平均行军125华里。当然,书里说司马懿是“倍道兼行”。即使如此,则不“倍道”的速度是这个速度的一半,也有62…63华里一天。

而纯骑兵部队的速度更快。霍去病出征匈奴,一路“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锐悍者诛,全甲获丑,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祭天金人”。六天攻击前进千里,平均一天167汉里。汉尺短,相当于现在的每天112华里。

大魏朝的士兵以步兵为主,但身上的所披的铠甲重量比战国、秦汉要高出不少,一般能坚持日行六十里的,就完全可以算做合格。六十里每天的行军速度,对于飞夺泸定桥的那支神兵可真是差太远了,红四团24小时行军120公里,也就是240里。而这240里的路,蜿蜒起伏在大渡河岸的山岭峡谷之中,大多一边是悬崖峭壁的高山,一边是恶浪翻滚的急流。走在窄窄的,让人不禁头晕目弦。更难走的是绝壁上凿出的栈道和陡峭难攀的石梯。再是山腰终年积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