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淮扬节度使韩旭的奏折……”说罢,一脸笑眯眯的看着赵普。
淮扬节度使的奏折?
赵普微微一愣,这事他怎么不知道?朝廷平定两李叛乱后,论功行赏,此时他已是兵部侍郎兼枢密院副使。按理来说,节度使的奏折就算不交给他枢密院,至少也会支会枢密院一声。
带着疑惑,缓缓打开了奏折,赵普微皱的眉头终于舒展了开来。半响后,摇头苦笑道:“这小子……”
打开奏折的第一眼,赵普就知道这奏折不是出自韩旭的手笔,韩旭那一手飘逸的书法虽说还不能称大家,但也能算得上当今少有。对韩旭的字迹相当熟悉的他,显然能看出来这一点。
然而这奏折上的字迹,赵普同样是相当的熟悉,那就是出自扬州知州李处耘。这段时日,朝廷一直关注着刚刚平定没多久的扬州府和潞州府。在赵匡胤的要求下,这两府每隔几日必须上奏一封,详细说明两府民生。尤其是地处江淮的扬州府,更是赵匡胤重点关注之地。
身为知州的李处耘也明白这点,是以每隔数日必有奏折入京。地方政务的奏折直接呈递尚书省,所以身为枢密副使的赵普,并未直接收到。
“倘若朕没记错的话,这应该算是这小子身为淮扬节度使后的‘第一道奏折’吧?”赵匡胤两指头有节奏的敲打着桌面,喃喃说道。
“假若不算先前的那道‘建议书’的话,这确实算是他的第一道奏折!”赵普合上奏折,摇头苦笑道:“可惜,就是这第一道奏折也不是他亲笔书写,仅仅只是署了个名而已。”
没错,李处耘的那道洋洋洒洒的奏折,韩旭仅仅只是龙飞凤舞的签上了大名,再盖上韩大节度使的印章。仅仅这点就让大宋朝的两位舵手足够无语的了。
各地外放的官员,巴不得一天一封奏折往京城里送。就算没事也会找点事,拉拉家常,拍拍马屁也好。
可韩旭这家伙,自打被任命为淮扬节度使竟然一两个月没来一道奏折。当然了,这小子是去了南唐,可这也不是不上书奏折的理由吧。
那这说明什么?说明这小子足够的懒,懒得连奏折都懒得写。可回头想想,是这样吗?治理扬州,南下南唐,他也实实在在的为朝廷做了很多事!
朝廷也派人去过扬州,从回报来看,扬州府无论民生还是军事,都在顺利的恢复当中,而且速度是一日千里,大大超出赵匡胤的预期。
难道这小子是个实干派?
这念头在赵普的脑中闪现,顿时吓了他一跳,赶紧摇了摇头将这想法驱散。原本赵匡胤任命韩旭为淮扬节度使之事,赵普也是心存担忧的。这倒不是对韩旭能力的否认,而是这节度使一职毕竟是一方土皇帝,更重要的是韩旭年纪太轻。年轻的代表着有活力,有冲劲,同样缺乏经验,缺少威信。
然而,现在从扬州的这一切来看,似乎不承认这小子是实干派都不行!
就连一向精明能干,不服输的李处耘,在奏折中都将韩旭吹上了天了!
“有何想法说说看?要知道原本朕以为扬州府的恢复速度一定会比潞州府慢,毕竟淮南这几年的破坏比潞州大很多。可现在看来,似乎朕给他们三年的免税时间长了点,照这样下去一年后扬州府就能自给自足了,两年后就能恢复漕运之都的风姿了。”赵匡胤呵呵笑道。
“不如改三年免税为一年?”赵普小声提到。
赵普的提议不得不说让赵匡胤心中微动。大宋初立,处处需要银子,早两年收取淮扬这块富庶之地的赋税,就能早些整军备战,平定四方。
端起桌上的茶水,目光无意间在御书桌上的另一封红色的帖子上扫过,这封帖子正是随着李处耘的奏折一起递到京城的南唐回礼清单。
长长的礼品清单让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