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部分 (3 / 4)

,小说的第一章到此戛然而止。直到多年以后米夏成为法学大学生时才又看到了她:在法庭上,她出现了,站在历史黑暗的另一边,承担着战后人们对罪恶的指责。

如果她是过去的凶手,米夏该怎么办?读到这里,第二章,小说终于露出了它清冷的锋芒,刺向了每一个后奥斯威辛时代的读者:毕竟历史过去得还并不太久远,罪恶也并不那么遥远。当你和那段黑暗缱绻地上过床以后,你会一身轻松的下床吗?后战争历史中的一代人,该如何面对自己对经历过那段沉重历史的父辈母辈的爱呢?

读到这里,我在想,同情节紧凑而貌似情爱流行的第一章写法不同的这一章,我们中国的读者是陌生的,会显得有些隔,却是这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我们的小说不少已经如一张油饼,被电视剧和时尚的双面煎烤得过分光滑油亮,香酥可口了。但是,在这部小说中,到了这里,作者不仅将汉娜、同时也将米夏置于审判席上,就像第三章中米夏自己说的〃全都捆绑在一起出庭〃。只不过,米夏内心的磨折更为痛苦,虽然他没有和汉娜有过一次的正面接触,却在他同父亲、同法官、同老师,同他在寻访集中营的路途中遇到的出租汽车司机与餐馆里的瘸老头、年轻人的散点###中,一次次循环往复地拷问历史和心灵,那就是上下两代人对于历史罪恶的理解与谴责、对于残酷记忆的遗忘和铭记的矛盾。那种沉思与内省的笔触,让我感动,###不住想起我们自己的历史与现实。

小说写到这里,已经不再仅仅是关于###爱或是罪恶,而是在讲一个有关如何在为了不能够忘却的记忆中,战后新一代人成长的寓言。在这里,汉娜是做为米夏的上一辈而出现的,米夏与她上床的###爱,不过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爱的一种极端的象征(在第三章里,作者特别写到那位精神分析专家盖西娜对米夏指出:在他的故事里他的母亲的影子几乎没有出现过,从一个侧面更证实了汉娜在小说中的身份象征)。在调节记忆与现实以及两代人的关系中,汉娜和米夏表现出的不是我们这里的成长小说中所常见的代沟,这里没有任何的预制设想,而是突然发现上一代人的罪恶,又如何处理对他们的爱,面对这种失控交错的纠缠、刺痛,如何以更健康的心态成长,而不是回避或视而不见那种集体记忆留给我们今天所有人的影子。这正是这部小说最打动我的地方。

如果从这个角度而言,我确实读出它是一部成长小说的味道来……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解读,好的小说从来都是多义的。德国人从来都是成长小说的高手,歌德的少年维特的故事曾让年轻的郭沫若声名大震,也使得维特成为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偶像,莫非多年以后我们还需要让德国人给我们上这样青春觉醒与成长的一课吗?对于我们,后###时期中,把曾经那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彻底遗忘,而且遗忘得那样漂亮,同时也彻底小资化了的文化中,《朗读者》这部书对于我们有着无法回避的相关###:在和历史调过情以后,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吗?几代人之间的欲说又止、躲躲藏藏后面是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天然去雕饰的语言,干净的像冰凉的骨架,在骨头的缝隙中是一个被历史隔开的两代人间朗读与倾听、诉说与沉默、罪恶与遗忘、逃避与短兵相接、###与蓦然惊醒的故事。 此次再版的小说中附有童自荣先生精彩朗读的光盘,让这本《朗读者》的朗读者多一层意味。

袁楠:一种西西弗斯式的阅读(1)

一种西西弗斯式的阅读

袁 楠

我分了三次看这本不长的小说。德国人说,不论问哪个读过《朗读者》的人,对方都说〃我把它一夜看完〃。而事实上我读完每一部分,都要到窗前透口气,过路人给我一种生活的真实感。这以后才能回到那关乎爱情,或关乎道德、关乎历史和命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