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部分 (1 / 4)

缫衙挥蟹亓耍�裁挥斜�伲��腔故前诹撕芏喙┕�H嗣且晕�饫锸侨毡救说姆啬梗�涫嫡庑┑蹦甑亩允掷凑饫锸嵌灾泄�鼐�乱狻W魑�畔挛淦鞯睦先耍�瓜胱诺蹦甑亩允帧�

我想,是不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历史有意无意湮没掩盖了。历史的吊诡就在这里,叹息也没用,谴责也没用。气象局的草地在秋季开始枯黄。人们说大雁到衡阳就到家了,但那些日子,我却没有看到天上有一行大雁的影子。正是落日黄昏,一切都静静在夕阳的余辉里,没有了古战场的肃杀。所谓的衰草寒烟,在这里只是无语的夕阳的背景,但这和我的心情正好相配。我悄悄地埋下头颅,把一束野花放在草地上。说不清自己的举动,只是对一种惨烈的追悼。再抬头看夕阳,我已是泪流满面……

在抗战历史上,小小的衡阳,是在日军打通大陆线的路途中碰到的最大的一颗钉子。一九四四年,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自河南、湖北,一路横入湖南;占长沙、陷醴陵、吞攸县,如入无人之境。国民党四十九万大军一击即溃,太阳旗兵锋直指衡阳。方先觉却以第十军一万八千余众对敌五个师团十一万人,激战四十七日,杀敌三万余。后弹尽援绝,方先觉在与日军约定保全官兵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谈判投降。这场战斗由于杀伤敌人甚重被日军称为“华南之旅顺”,并促使东条内阁倒台。衡阳保卫战是日本战史记载惟一的一次日军伤亡超过守军的战例。这在溃败的国民党军中,无疑是最有力的一抹光彩。然而,因为方先觉最后只欠一死,多年来人们一直争议,把他比作唐代的张巡汉代的李陵,是是非非,黑白莫辨。

无法湮灭的悲怆(2)

文天祥在其千古名篇《正气歌》中,把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一直到唐代的英烈人物,都一一列举。而其所列举的人物,其中有句这样写道“为张睢阳齿”,而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壮和最惨烈的一幕:“睢阳保卫战”。我在大学里教书,曾多次讲过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这是一篇写男儿的文章。我们先不说张巡,说说南八南霁云,真男儿气。韩愈写道:“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屠,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南霁云是堂堂男儿,有勇有谋。那几个特写,是历史角落的不可多得的光环:南霁云杀出重围,求救于临淮守将贺兰进明,贺兰不肯发兵,并爱南霁云英勇,想留为己用。南即抽刀断指以示贺兰:即明志于贺兰,也作为自己未完成使命,但亦不辱使命的一个见证。“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这样的信义的男儿,面对萎缩的以小我的安危为底线的人,真的是铁骨铮铮。要是你用手指去敲,怕也是铜声的回响;若是你在座,怕也举座闻之,皆涕然泪下吧!

南霁云未得救兵,将出临淮。搭箭射佛寺浮屠宝塔,箭的一半射到砖头里。南将军射矢发誓“吾归破贼,必杀贺兰”。后来韩愈路过泗州,船上还有人指着那砖头向他诉说当年的情景,但大英雄在斧钺架在脖子时的从容幽默,不是谁都能装扮出的。南霁云别处借兵三千,再入死地雎阳。苦于粮尽,而无外援。城破,众将皆不肯降,皆死。在将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