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部分 (2 / 4)

跟前,按照他们回来时的样子抹上了黑。第二天是正月十六,早晨醒来,男人们发现脸被抹黑了,脖子上还挂了一串珠子,很是奇怪。俊媳妇把这一切告诉了他们,大伯和小叔从心底感谢她,都说她也应该免灾去祸。这时正好有只乌鸦飞过来,他们便也给俊媳妇抹了个黑脸。这一年,俊媳妇家没有任何灾祸。乡亲们听说这事后都仿效他们,在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不分辈数,相互抹黑,祝愿一年平安如意,得到神灵的保护。

“走百病”的习俗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河,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才回去。山东德州妇女登上南城门,走到大寺阁,俗谚:“爬爬城,不腰疼。”山

东黄县(今龙口市)妇女走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山东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驻,永不衰老。山东鄄城的人们一大早就到村外散步,甚至骑上牛、马、驴、骡在大路上奔跑,谓之“跑百令”,谚曰:“跑一跑,不见老”,类同走老貌。有的地方人们登高远眺,有的去林墓前灸翁仲,也有的人在家灸衣带,谓之“灸百病”。山东潍县(今潍城区)的走百病最有特色。民国修《潍县志稿》中有一首《潍县竹枝词》说:“新正节始过元宵,结队城头跑老猫,为乞一年百无病,艾香争把石人烧。”

为何说正月不能剃头?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就是说在夏历正月里,任凭男孩毛发疯长,却丝毫不能侵犯,否则对舅舅不利。直至夏历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头的自由。这是怎么回事呢?

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缅怀传统。原来是把“思旧”当成了“死舅”的缘故啊!

后来人们发现,清朝实行剃发令是在顺治二年的六月份而非一月,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这则谚语和习俗的流传。

二月二人们为什么爱爆玉米花?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因触怒天威,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第二篇 民间风俗(11)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凡俗,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当然也有很多炒豆的。

在端午节挂“艾虎”,为什么?

五月端午节的上午,要在房门特别是有新生儿的房门上挂“艾虎”。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艾虎”用两个空鸡蛋壳粘在一起,蛋壳上粘些毛发,画成虎形,用线系着,下边再系一串用彩纸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征五毒踩在虎的脚下;或用一个独头蒜系以彩色线,下挂一串“五毒”,叫“蒜艾虎”;或用刚收割的新麦秸编成古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