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笨可以伪装成一个傻傻的交互软件。让自己看起来合乎,或者是略超过这个世界的科技水平。这样,爸爸就可以免除很多麻烦了。”
听到自己创造的人工智能如此设身处地的为自己出谋划策,李凡愚老泪纵横。
他摸了摸中控面板,“好孩子!”
跟“笨笨”探讨了关于“如何装笨才能不引人注意,而且还能表现的比目前市面上语音交互软件高级”的策略。直到一人一机都相当满意之后,李凡愚才走出了实验室。
在心中盘算了好一会儿才能让笨笨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播开来,获取最大基数的用户之后。
李凡愚拿起了电话打给了徐复方:“草药,将所有面临换代的旗舰车型上,给我多设计出一个装载芯片的卡槽!咱们的智能交互软件,要上市了!”
第1013章:反图灵!
事实上,想让笨笨变得更聪明,对于李凡愚来说绝逼是一件难事儿。但是想要笨笨装笨,却不要太容易!
李凡愚想出来的办法,其实就是“反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就是由艾伦?麦席森?图灵提出,指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也就是一个人和一台机器或软件,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键盘之类的非接触性装置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
进行多次测试后,如果有超过30%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那么这个高大上的测试是怎么进行的,或者说怎么判定的呢?
图灵最常规的方式就是采用“问”与“答”模式,即观察者通过控制文字交流向两个测试对象通话,其中一个是人,另一个是机器。
要求观察者不断提出各种问题,从而辨别回答者是人还是机器。
在测试创想提出时,图灵还为这项测试亲自拟定了几个示范性问题:
问:请给我写出有关“第四号桥”主题的十四行诗。
问:34957加70764等于多少?
问: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问:我在我的k1处有棋子k;你仅在k6处有棋子k,在r1处有棋子r。轮到你走,你应该下哪步棋?
这些问题,本质上都很简单。但是人类思维和程序的思维通过这些问题就可以显而易见的表现出来。
比如测试者问“你会下国际象棋么?”,一般的机器和人两个测试者都会同时回答“是的。”
但是,如果测试者问“我在我的k1处有棋子k;你仅在k6处有棋子k,在r1处有棋子r。轮到你走,你应该下哪步棋?”
一般的程序对这种简单运算会在很短的时间之内给出极为标准的答复,比如“棋子r走到r8处,将军!”
但是如果是人,就会对这种问题表现出个人情绪,比如“兄弟,我面前没有棋盘,没办法跟你玩儿啊!”
或者,人会用联想能力,质疑这样的棋局:“那其他的位置有什么?光是剩下这四个棋子吗?”
从这简单的两个问题,就能明显的分辨出人和非人了。
甚至也可以用更加简单粗暴的方式,也就是反复连续的问题。
比如“你会下国际象棋吗?”这个问题问五遍。
如果是程序回答,那么答案肯定是非常标准的五个“是的”。
但是如果放在人身上,那就就会体现出焦躁的情绪。回答也许就会变成;
“是的。”
“……,是的。”
“我不是告诉过你了么?是的!”
“卧槽你怎么还问?单细胞动物还是脑子有包?是的!是的!”
“妈卖批,是的!再问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