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孺皆知的。
他精忠报国的高贵品质,他崇高的民族气节,他善于打击敌人的智慧,世世代代地激励着炎黄子孙,培养着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
当岳飞怀才不遇的时候,他的母亲怕他一时失志,作出不忠之事来,便在神圣的家庙前面焚香点烛,拜过天地祖宗,对儿子说:“但愿你做个忠臣,我做娘的死后,那些来来往往的人会说我,教子成名,尽忠报国,流芳百世,我也就含笑于九泉了。”说罢,流着泪、咬着牙,在独生儿子的脊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
在民族危亡、社稷难保的时日里,岳飞就是背负着“精忠报国”四个字,带着慈母的拳拳之心,驰骋疆场,为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为南宋王朝的生存发展,为保障同胞的和平劳动,与女真贵族的野蛮蹂躏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建立了万世称颂的丰功伟绩。
此后800年间,我们民族外患频仍的漫长岁月里,人们不仅尊崇着这位爱国英雄,而且也始终纪念和尊崇着这位伟大的母亲。人们从这位封建时代的普通中国妇女身上得到启示:母亲与祖国密不可分,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爱母亲更应当爱自己的祖国!
社会上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自古忠孝难能两全。”若以微观看,为了国家、忠于大家而难以在父母膝下尽孝,这话是不错的;若以宏观来看,忠孝则是一个整体,决不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
岳母刺字的故事启示我们:忠孝可以两全。岳飞就是由“孝”而“忠”的,一旦达到“忠”的境界,人类本能的“孝”就升华为一种“至孝”、一种“大孝”了。
将中国历史从宋朝往后翻阅,翻过元朝,便是明朝。
国乱出忠臣。明朝末年,大将军袁崇焕忠心耿耿地效忠于自己的王朝。他英勇善战,屡败后金大军,坚守宁远城池,重创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率领的后金之兵,甚至在敌军三路从古北口越过长城,进围北京至德胜门下之时,由于袁崇焕星夜驰援,使朝廷转危为安,力扶大厦之将倾。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伟哉忠诚(2)
清军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使用了反间之计,而昏聩的崇祯皇帝竟然听信了谗言,于1630年在北京的菜市口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弃尸于市。
更为可悲的是,老百姓不明真相,误将一代忠臣袁崇焕视为“通敌谋反”的丑类,在行刑之时,沿途手持利器的民众,竟将袁崇焕割得体无完肤,奄奄一息。
只有跟随他多年的佘谋士深知他的忠贞、赞佩他的高洁。在凄风苦雨之中,冒着满门抄斩的滔天大罪,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潜身法场,含泪忍痛割下英雄的头颅,将之抱回家中,埋进自己的后院,立下遗嘱:“吾死后,葬于大将军身旁,子孙永不做官,不回南方老家,世代为袁将军守墓。”
距今三百余年,佘氏的十七代子孙,虽是世世单传,但却一直遵从先祖遗训,默默无闻地看守着坟墓。现在,已年逾花甲的佘幼芝老人一家三口,仍在这里过着清贫的日子,日复一日地为松柏剪枝,为花草浇水,为忠烈的墓冢清扫。
袁大将军的精忠和气节在中华大地上世代传承,他当年的战敌努尔哈赤的后嗣、大清乾隆皇帝在得知真相后,有感于袁崇焕的忠诚,曾下诏:“赐谥荫嗣,彰阐忠魂”;民国初年,在康有为的倡导下,京城商贾慷慨解囊建成了袁崇焕祠;新中国建立之初,北京市政府进行内城改造,拟将城内坟墓全部外迁,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得知此事,亲自批示,袁墓“若无大碍,应予保存”。
在繁华的北京市区,人们见惯了林立的高楼,古朴的四合院,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崇文门东花市斜街52号,却仍然并排而栖着一大一小两座水泥墓冢,周围环绕着青松翠柏。
无论北京如何在向着现代化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