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感到有些伤感)伤心的事不谈了。
临别时金庸夫人对本报记者带的一件民族服装感兴趣不停地问是在哪买的记者当即把这件衣服赠送给金夫人。原定的2o多分钟采访因金庸先生谈性大竟不知不觉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临别时金庸与记者相约:我们华西都市报见四川见。
离别时金庸不停地挥手向记者告别烟雨中那个慈祥和蔼的长者的身影让我们心中久久涌动着感动。
记者手记
“神龙见不见尾”的金庸每年只有很短的时间在杭州隐居连杭州本地的媒体都感叹很难见金庸一面因为他很低调不愿接受采访。而我们因为机缘巧合因大胡子制片人张纪中到四川九寨沟选景与本报结下情谊他热心地从中牵线帮我们约好与金庸先生的会面在采访过程中他一直陪伴在旁。
对先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个儒雅而亲切的长者态度极好言谈中偶尔有些小调皮。问及家庭和情感生活他总温和地笑着说:这是隐私我可不可以不答?让人不忍再追问。
有意思的是见金大侠就像他的武侠小说一样充满曲折。本来约好昨日下午5:oo与先生会面不料刚到杭州的我们碰上梅雨导致的大塞车司机又一不小心走错了路那边张纪中急得只嚷:时间来不及了怎么办?这边我们心急如焚担心就此错过与金大侠的约定频频电话沟通终于赶在先生离开约定地点之前到达。但此时先生又必须赶赴一个早已定好的宴请我们只有跟在他的车后面一路追击抢在宴席前采访了15分钟先生见我们很着急便和我们约好饭后再聊2o分钟。饿着肚子终于等到先生出来他很善解人意地耐心回答我们的长篇提问也许是从四川远道而来的我们引起了他的谈兴原定2o分钟的访谈不知不觉竟延长到一个多小时。
说实话见金大侠之前我们心里颇有压力一是觉得他是大家不太容易接近;二是先生毕竟8o多岁了担心他的身体状况不允许作较长时间的访问。而一见面先生的微笑就释放了我们的紧张情绪。他从沙上站起来和我们打招呼微笑着伸出手他的手很温暖握手的刹那心中从内而外涌出一股暖意。整个采访过程先生一直微笑着那不是客套而是他自内心骨子里散出来的笑容让我们一直感动着。直到与他分别他的笑容依然深刻地定格在我们的印象里。
………【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
我在小学时就爱读课外书。低年级时看《儿童画报》、《小朋友》、《小学生》后来看内容丰富的“小朋友文库”再似懂非懂地阅读各种各样章回小说。到五六年级时就开始看新文艺作品了。到现在我还是喜爱古典文学作品多于近代或当代的新文学。那是个性使然。有很多朋友就只喜欢新文学不爱古典文学。
现代知识当然必须从当代的书报中去寻求。小学时代我得益最多、记忆最深的是我爸爸和哥哥所购置的邹韬奋先生所撰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世界各地旅行记以及他所主编的《生活周报》(新的和旧的)。在童年时代我已深受邹先生和生活书店之惠。生活书店是三联书店的主要组成部分十多年前香港三联书店就和我签了合同准备在中国大6地区出版我的小说后因事未果。这次重行筹划由三联书店独家出版中国大6地区的简体字本我不但感到欣慰回忆昔日心中充满了温馨之意。
撰写这套总数三十六册的《作品集》是从一九五五年到七二年前后约十三、四年包括十二部长篇小说两篇中篇小说一篇短篇小说一篇历史人物评传以及若干篇历史考据文字。出版的过程很奇怪不论在香港、台湾、海外地区还是中国大6都是先出各种各样翻版盗印本然后再出版经我校订、授权的正版本。在中国大6在这次“三联版”出版之前只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一家是经我授权而出版了《书剑恩仇录》。他们校印认真依足合同支付版税。我依足法例缴付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