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部分 (3 / 5)

,孤独者就是有这个毛病,喜爱自言自语,固执己见。他就是崖门海象站的站长雷弓。

崖门海象站是在崖门航标灯塔的基础上建立的。在一九六零年以前,崖门航标灯塔已经存在了三十多年啦,为了给返港归航的渔船指路,这是必须的。原来的航标灯塔是一个竖筒形的建筑物,灯塔顶上设有三面六棱形玻璃镜,燃烧一盏大号的汽灯,六棱镜把光芒射向海面。虽然,灯塔下有一个十几平方米的空间,用以存放煤油和杂物,但航标灯塔从来没有专人驻守。到了晚上,会有专人来点燃灯塔,到了天光,汽灯煤油燃尽,天天如此。航标灯塔成了海鸟的家,灯塔的周围也堆起了一尺多厚的海鸟粪。

一九六零年的农历新年刚过,崖门海象站正式建站,这是海江山县开天辟地以来的一件大事,小县的历史从此添上了浓重多彩的一笔。第一任站长雷弓上任啦。这个国家运动健将级的大学生,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才在崖门顶上清理出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他把含磷质丰富的海鸟积粪全部铲进大海,又在灯塔周围筑了一圈铁栏杆。为了适合长期驻守的生活需要,雷弓首先设计解决了每天的用水问题。他在突出的鹰嘴悬岩处安装了一部手摇绞车,用一个吊桶直接垂下海崖取水。涨潮时,海水涌入豆荚江,水是咸的。退潮时,江水汇入伶仃洋,水是淡的。雷弓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记录潮汐涨落的时间。

海象站是比航标灯塔具有更完备设施的观象台。以一九六零年的标准,崖门海象站具有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能够全天候采集记录所有的天象、海象数据,能够监控伶仃洋一带海面的海事活动。即使以今天的技术标准来看,崖门海象站当时的设施仍然值得后辈赞叹。

最值得夸耀的是崖门海象站的测风仪。如今,这件杰作仍保存在海江山县的博物馆,这是海江山县的县长谢恒福的独出心裁。

根据古籍《后汉书》记载,汉代的张衡发明制作了地动仪和候风仪。地动仪留有文字记载的制造说明,关于候风仪只有一个物件的名称,后人无从参详。按照汉朝时代的技术条件,那时还没有发明齿轮传动的技术,也没有机械动力,要使古代的候风仪复活,需要有绝世巧思。

谢县长的天才设计,来自于他在溪口区区长的任上,对竹浪村的二世祖黄音远设计的更漏作了一番研究。黄音远更漏标示时间的方法,是依靠漏斗滴入水箱的水使浮标上升显示刻度,水下滴是恒定重力使然。谢县长的测风仪需要获知在一段时间之内风力风速的状况及推测未来变化的方向。测风仪的基座就是一个黄音远更漏,所不同的是,浮标上的时、刻、分,改为三个小时之内的一级至十二级风力分级刻度。测风仪的上方是一个风车,风车的转轴连接着一个压簧片开关。在风力的吹动下,风车每转动一周,就压动一次簧片开关,打开盛水的漏斗,水落入浮标水箱中。风力越大,风车的转速越高,压动簧片开关的次数越多,落入水箱中的水就越多,浮标明示的风级也就越高。风车的上方,是一个三角形的风袋,指明来风的方向。

射海猪 第三章(2)

谢县长规定,三个小时记录一次风向风级。如果风向不变,风力持续增大,就要更换风球颜色,发出台风预警,禁止渔船出海。反之,如果风力逐渐减弱,可以解除警报,让渔船出海。

直到今天,关于风级风力的测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为流动的空气所带来的力量,会随着环境的障碍、自然地域因素的不同,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每个地区都可以根据其特点因地制宜,作出预测报告。崖门海象站的的风力级别预告是以省气象台的预报作为参考依据的。因此,收听省气象台的广播,是雷弓每天必做的作业。

地球物理系毕业的高才生,对谢县长的天才设计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甘心情愿受这样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