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在姓氏前冠以前缀称呼他人,如“老张”、“小赵”、“大李”等,试想诺把“老”、“小”、“大”这些前缀加在“苟”姓之前,会出现怎样的一种尴尬局面。这些“苟”姓人从小就饱受遭人戏谑的折磨,而他们的儿女更是厌恶此姓,纷纷要从母姓。那么问题就来了,苟家人的先祖为何要弄出一个让子孙难受的姓?根据商州公安分局的调查,在该区沙河子镇石门沟村姓“苟”的宗族有500多口人,村子里建有一座“敬宗堂”祠堂,是苟姓宗族世代聚集纪念祖宗的活动场所。据《商州市志》和《敬宗堂》家谱记载,他们的先祖是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徙到商州来的,他们原本是姓“敬”的,只是为了避一个皇帝的名讳才将“敬”改为“苟”的,“避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门大学问,简单地说,这是种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善。根据复杂无比的讳法,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实在绕不开的就要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根据讳法规定,皇帝的名讳是无条件要避的,属于最高讳,全国的人都要遵守,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由“敬”而“苟”就是这么来的。当然,有时皇家也会体谅老百姓的难处,他们在给皇族取名时,尽量取单字短名,以此减少要将来要避讳的字数;或是尽量选取不常用的生僻字,如清圣祖康熙帝生了20几个成年儿子,拜近年来的清宫影视作品所赐,大家对他们都挺熟的,什么太子爷、大阿哥以至四爷、八爷、九爷、十三爷,但如果不翻《康熙字典》,估计没几个人能把这些阿哥的名字都念对。只是这种情况只限于国运长久的大王朝,对一些刚打下天下的新皇帝,就考虑不了那么多了,敬本是常见字,用作姓氏的也不少(如央视主持人敬一丹),之所以要被迫改为苟,就是因为运气不好,碰上了一位姓名中有“敬”的新皇帝。
这位皇帝叫石敬瑭,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即后晋高祖,他的名字当中有一个敬字,因此他治下的各色人等如果姓名中有带敬字的,对不起,只能改名。这“五代”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奇怪的称呼,在人们的印象中,“代”这个称谓应是用来指称历史上的那些大一统王朝,例如汉代、唐代、明代、清代等,而始于后梁,终于后周的所谓五代却是五个名不符实的王朝,其实际控制的领土面积始终只相当于当今河南、河北、山西的大部分及周边几个省份的一小部分(后唐曾经短暂地取得汉中和四川之地),比不过三国时期吴、蜀、魏当中的任何一国,也不如南北朝时南朝宋、齐、梁、陈中的任何一朝。这五个王朝存在的时间加起来也只有52 年,各个皇帝在位最长不超过7年。不过幸好五代名不符实,否则全中国姓敬的人可要难受了,也许敬一丹今天也要申请改名。
石敬瑭建立的后晋是五代中的第三个王朝,他头尾只当了不满7年的皇帝,在五代中不算短,在中华帝王史上却只能算是孩儿辈的,后晋王朝二世而亡,一共只存在了10年,按理说这样一个短命小王朝的皇帝本没有什么可谈,文治武功固然不值一提,昏庸残暴似乎也排不上号,但就是这样一个各方面都不出彩的皇帝,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