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部分 (2 / 4)

朝很快就从南朝*连连的状态中恢复起来,国家综合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首都建康城在人口数量、繁荣程度等方面都达到了空前。在武功方面,与强大的北魏帝国对抗并不落下风,虽然也有萧宏、萧综等统帅无能的因素而打了败仗的情况,但都能迅速恢复元气,而且韦睿、陈庆之等梁王朝名将也曾多次将北魏帝国打的闻风丧胆,北魏军队从未能长期占据梁王朝的边境地区,梁王朝的军队反倒深入过北魏腹地。但到了侯景乱起时,这些强盛的国力仿佛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侯景以不足千人的新败之军落难寿阳,竟能在半年间转战千里,攻城掠地,直捣建康,围困宫城,饿死皇上,这其中侯景固然有军事天分,但庞大的梁王朝难道就如此不堪一击?

梁王朝之所以由盛转衰,萧衍难逃其咎,原因如下,其一,佞佛过度。萧衍崇佛,本意是更好地维护统制,这倒也无可厚非,但崇到后来,变为佞佛,大兴佛教,滥建佛寺,广增僧尼,许多寺庙仗着皇帝菩萨的势力,大肆兼并、侵占土地良田,经营多种产业,俨然成为沙门垄断资本集团,掌握国家大量经济资源,不少失地农民无可依靠,只能依附寺庙为奴,寺庙不纳赋税,而户口又不断流失,国家财力损失巨大,经济秩序破坏严重,只得加赋增税,造成恶性循环。但萧衍却对此不闻不问,反而大搞“务虚”,空谈佛性、仁爱,例如,萧衍曾下诏令,一切刺绣均不准绣出神仙、飞鸟、野兽的图案,因为将来裁剪时有可能会损害这些刺绣图案的躯体,有违仁爱美德。又如,萧衍下诏推广将祭祀时要宰杀的牲畜全部改为面粉做的,以此来体现好生之德。以上种种确是够仁够爱,但却是只重细枝末节的表面功夫,对真正需要改进的百姓流离失所,寺庙大肆敛财的情形却视而不见,又怎能称得上慈悲为怀。其二,纵容亲贵。萧衍崇佛后大搞以德报怨,想让亲属过得好一点,这并不算大错,但问题是他搞得双重标准太离谱,对待亲贵违法乱纪太过宽容,对待普通百姓的标准却太过严岢,不少要掉几个脑袋的大罪,只要是亲贵犯的,一般都没事,萧衍最多哭泣着骂几句就拉倒,不少恶徒犯罪后躲藏在王公贵族的府内,最终都能平安无事。但平民百姓犯一点小罪却要上纲上限,严刑峻法,连坐牵连。曾有一名老汉拦住萧衍的车驾警告道:王朝的法律对权贵包容,对平民严苛,这不是长久之道,如能改正,是天下的福气。萧衍对老人的建议表示认可,但仅仅是象征性地修改了连坐的法律,其余一切照旧。这种双重标准对法律的公平性造成了严重破坏,也危害了初期形成的和谐社会形态,亲贵、官吏贪赃枉法更加肆无忌惮,平民百姓怨声载道,对政府的不满日益加深。侯景避难寿阳时,手头只有800亲兵,却能在短期内征召到数万人补充兵力,这并非都是强迫入伍,也有不少群众因为不满梁王朝的统治而自愿加入侯景军的。围困宫城时,侯景军队损失不小,却能及时就地补充兵员,这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各个王公贵族家的奴隶,他们极其痛恨权贵们对他们的*,使得侯景一呼百应。其三,体制缺失。萧衍在驳斥贺琛的上疏时曾提及自已是多么的勤政为民,*,清心寡欲,这些都是事实,但仅限于他的个人行为,完全没有约束到梁王朝绝大部分的官员、亲属,他的仁政、德政只是用来表现他的菩萨心肠,并没有建立起健全完备,运转正常的法律制度,政治体系,经济措施,他自顾自地吃斋念佛,王朝的官员亲贵各顾各地鱼肉百姓,两不干扰。这样的体制运行十余年,梁王朝内部已是腐烂透顶,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侯景之乱只是起了临门一脚的作用 。。

第十九章 萧衍身后事

最后谈谈萧衍身去后的梁王朝。侯景立太子萧纲为新皇帝,史称梁简文帝,侯景继续担任大丞相一职,新皇帝萧纲仍为侯景所制。至于早已失去利用价值的萧正德,因不满侯景负他,暗地里与鄱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