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二十五岁登基,在位60年,他自幼聪慧,深得祖父康熙喜爱。康熙曾将弘历接入宫中亲自教养,这段经历对弘历的成长影响深远。他还跟随多位名师学习骑射等武艺。对乾隆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轼,他历经康、雍、乾三朝,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臣。
在康熙时期,朱轼就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刚正不阿的品质崭露头角。他为官清廉,心系百姓,康熙对朱轼颇为赞赏,认为他是一位有能力、有担当的官员。
康熙时期,浙江发生灾情,雍正被派到浙江和朱轼一起赈灾。在此过程中,雍正看到朱轼亲自带人去前线救灾,对他产生了好感,认为他是能为朝廷尽职、为百姓考虑的好官。
后来雍正回到京城后,极力向康熙举荐朱轼,康熙擢升朱轼为左都御史,后又授文华殿大学士。雍正继位后,对朱轼恩宠备至,鉴于朱轼的学识和品德,便任命他为弘历的老师。
朱轼担任弘历老师,当时弘历十二岁,从雍正时期一直到乾隆弘历登基。
朱轼对弘历要求十分严格,为弘历日后成为一代明君奠定了基础。在懋勤殿,庄重的拜师礼举行,从此,朱轼便肩负起了培养未来君主的重任。
每天乾隆都要早起读书,早晨3点就得起床,5点钟准备好开始诵读。读《大学》要读十遍,错一个字就加十遍,通过大量的诵读和严格的纠错,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方式,从经史子集到治国理政之术,无一不悉心传授。
在讨论治国之道时,朱轼更是引经据典,结合历朝历代的兴衰成败,深入浅出地为乾隆剖析其中的道理。他期望乾隆能成为尧舜般的贤君,深知若不教好,乾隆可能会成为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到12岁时,乾隆四书五经已能倒背如流。
朱轼从基础的字、词、句开始,严格要求乾隆对经典的理解和掌握。对于经史子集等重要典籍,不仅要求乾隆熟读背诵,还要求他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
朱轼组织课堂讨论,培养乾隆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帮助乾隆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朱轼自身清正廉洁、勤勉敬业,他以自己的行为为乾隆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遵守宫廷礼仪和道德规范。培养皇帝君子风范和帝王气质。
课余时间,朱轼会带着乾隆微服私访,让他亲身感受民间的冷暖。通过与百姓的接触,乾隆能够了解到人民的需求和社会的实际情况,这有助于他日后制定出更加符合国情的政策。
朱轼还会带领乾隆进行实地考察,如考察水利工程、农田建设等。让乾隆亲身体验治理国家的实际工作,学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的治理能力和实践经验。
乾隆登基后,朱轼被乾隆任命为会试正考官及《世宗实录》总裁。在高安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朱轼用“四盘二碗”的筵席宴请皇帝,菜谱是腊肉、肉皮、粉丝、闽笋四盘,猪脚或冻鱼、肉圆子或薯粉圆子为二碗。这种筵席后来在高安流传下来,被人们称为“朱公席”。这也体现了乾隆对老师的感激和尊重。
乾隆元年(1736年),朱轼去世,享年72岁,谥号文端。乾隆罢朝一天,以示对这位三朝元老的尊崇。次年,朱轼归葬故里,乾隆御赐他“帝师元老”的称号。
雍正选派富察·福敏作为弘历的侍读老师。当时弘历九岁,而福敏曾在翰林院六年教习的两次考试中均不合格,还因“满汉文俱不精通”被革退庶吉士,在雍正培养下一代、为自己争夺皇位增加优势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这其中或许有胤禛出于政治目的的考量,想为自己夺嫡之争增添取胜砝码。在福敏的教导下,不到一年后的康熙六十年,弘历被带到康熙皇帝面前,深得康熙喜爱,这背后或许有福敏周详的安排和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