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明帝国舰队顺利通过了风暴角且仍旧有战斗力,让苏佩罗伯爵有些诧异,但也没达到不敢与之一战的地步。只想了几分钟,就果断的下达了迎战命令。
从外形上看,明帝国舰队都是清一水的修长型三桅快速帆船,排水量应该在200-300英吨左右。
以这种体型和排水量预估,装备的火炮数量应该在30门以内,且口径偏小,能上18磅的不会超过12门。
以自己的旗舰科罗那达号为例,排水量800英吨,光50磅短加农炮就有12门,加上32磅、18磅炮,总数达到了48门,这还不算甲板上以杀伤人员为主的各种口径小炮。
英国人虽然带来了一大半由商船改装的私掠船,但以旗舰为首的几艘战舰实力也不弱。
旗舰皇家方舟号排水量800多英吨,虽然舰龄高达50多年,但在20年前经过彻底的改造。即便只装备了50门18磅卡巴林炮,战斗力仍旧不可小觑。
(英吨,是英国的重量单位,后世里依旧存在,通常称为长吨。等于2240磅,1016公斤。它来自酒桶装酒的重量,这种酒桶被称为tun。
收税的时候,每10tun酒收1tun税。后来古英语中的tun慢慢演变成ton,也就是后世的吨。在美国还有一种单位叫短吨,也是来自这种酒桶。短吨等于2000磅,是桶里酒的净重。)
当年的无敌舰队就吃亏在这种射程和精度都比较高的卡巴林长管舰炮上,在600米距离,卡巴林炮的弹丸虽然不能完全突破西班牙战舰的船体,却能对上层建筑、帆具和人员造成极大伤害。
陆战要比兵力数量、作战经验、武器水平和战术安排。海战也差不多,船只吨位、火炮数量、水手经验之类的参数,都排在战术之前。
指挥官只要别犯傻做出错误判断,在双方实力比较悬殊时,弱的一方基本没有翻盘的可能。唯一的区别就是能给对方造成多大损伤,然后能不能突围成功。
现在苏佩罗伯爵认为明帝国的海上实力并没有葡萄牙人传的那么强大,无非就是战舰速度快一些、机动能力更灵活而已。
对付商船确实很好用,但要与皮糙肉厚、火力凶猛的专职战舰较量就差远了。这很像当年英国人走的路子,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
可惜发明此种海战套路的英国人这次站到了自己一边,他们的私掠船也具备相似的性能。所以这场即将发生的海战,己方取胜几率非常大,几乎是百分百。
但也不能太掉以轻心,伯爵打算用西班牙舰队当做诱饵,主动冲上去与明帝国舰队正面交战,先将其一部缠住尽快消灭。
此时布莱克中校率领英格兰舰队向北穿插,抢占上风头,充分利用机动性和炮击准确性进行压迫,逼着敌人不敢顺风转向,从而一头扎进自己的怀抱。
只要进入接舷战距离,这场海战就注定赢了,而且不是惨胜。虽说明帝国的战舰设计思路不尽如人意,可那也是风帆战舰,比武装商船值钱多了,随便俘获几艘就是大赚。
出现在桌湾外海的舰队,确实是洪涛率领的救援舰队。在用了一整天时间,冒着强烈的顶风和平均6、7米高的海浪绕过好望角之后,只有少部分舰船抵达了集结点。
这倒也不算啥大事儿,总体表现还略高于事先的评估。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穿越好望角,除了风浪之外还有一个非常愁人的难题,大雾。
由于洋流的干扰,好望角海域在夏季的凌晨、傍晚和夜间非常容易大雾弥漫,海面上的可视距离只有几百米。
如果放在陆地上,能看出几百米什么也不耽误,安全极了。可是到了大海和空中,这个距离就很危险。
编队或者相向航行的船只,稍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