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部分 (2 / 4)

交车出行者占20%左右,使用非机动车者占48%,步行者占20%,采用其他方式出行者仅占12%左右。而外国大城市的出行方式主要是机动车,这和我国有着巨大的结构性差别。同时,在国外,城市有着发达的公共交通。以伦敦为例,城市共有12条地铁线,共长250多英里,地铁站多达274个。每天伦敦还有6500多辆公共汽车在700多条线路上运行。正因为伦敦发达的公共交通能保证市民快捷舒适地到达城区,所以伦敦市民对市政府采取的这种“控制私家车进城,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的措施表示理解。而在我国,城市的城市公交系统仍很不完善,如果在尚无完善公共交通的情况下限制私家车进城,那么,在高峰时期已显得相当脆弱的城市公交系统,将如何承受被交通拥堵费“调节”过来的原来的开车上班人群。更为不合理的是,大量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在大城市中心,它们拥有大量的公车。如果收取交通拥堵费,那么这些公车由于由单位买单,势必会成为道路上的“特权阶层”,收不收费对他们毫无影响。在仍有大量公车存在的情况下,政府征收交通拥堵费将会形成道路资源利用的不公平。而在外国,公车却不是收取“交通拥堵费”的瓶颈,因为像纽约、伦敦、新加坡、东京、香港等城市的路面交通,除了公交车外,基本上都是私家车和商务车,单位公车的比例非常少,甚至国外的很多市长都是乘地铁上下班的。因此,如果因为征收道路拥堵费而让私车背上沉重的负担,但公车却还是逍遥自在,甚至更加惬意地享受因“收费调控”后相对宽松的路面,那才真是太不公平了,更谈不上所谓的“和国际接轨”。更何况在世界各大城市,目前通过征收交通拥堵费来缓解交通压力的城市并不多。香港以前曾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最后由于市民的反对意见太强烈而放弃。交通繁忙的纽约、巴黎、东京、罗马等世界大城市至今都没有征收交通拥堵费的迹象。

更深层次地说,如果我们的城市想通过收费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就首先要给市民提供一个人们愿意选择、能够替代开车进城的高效率的公共交通方式。这就需要政府根据目前的交通状况,在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城市规划及道路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大力发展地铁和快速公交系统;合理分配主城区的道路资源,改善交叉路口的通行瓶颈,建立完善的交通信息预报系统,只有这样方能创造出一个和谐美好的城市交通环境。

近年来,国内针对交通拥堵控制机动车总量的呼声也时起时伏。发出这种声音的人士中 ,不乏专家、领导,有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明确提出此类的议案。而在上海,通过拍买汽车牌照控制汽车总量的做法已持续了好多年。自1986年以来,上海开始实施私车牌照限额发放,无底价拍卖的政策,并一直沿用至今。2000年1月,为了缓解日益增加的城市交通压力,上海出台了一项“国产生活用小客车上牌额度无底价竞购”的政策。该政策规定,进口车牌照需另外拍卖,价格5万元左右。当月最低中标价8800元,平均中标价11431元。此后,随着私家车数量增加,车牌的价格一路上涨。2002年9月,上海车牌最低中标价为23600元,平均中标价为24040元。和上海的高价车牌相比,与上海毗邻的江浙,上牌则要容易得多——费用平均在200元—300元左右,在嘉兴当时上牌费用仅要200元。

内外上牌费的价格落差,越来越多的上海车选择了异地上牌。据统计,2002年下半年,许多城市每月受理的上海车上牌仅十几例,上牌地多在江苏的苏州、昆山、太仓和浙江的嘉善、嘉兴等地。仅仅半年以后,上海车异地上牌的规模已经翻了好几倍。据调查,近年来上海上外地牌照的车超过两万辆,以10万元车型计算,附加费和两年的保险费就超过万元。按此计算,上海因为车牌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