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乱清风> 第224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4部分 (2 / 5)

为时代做点牺牲、受点委屈吧。

还有,我会请你再次出山的。

话题回到上海。

电报“形势一片大好”,邮政的势头也相当喜人。

其实,“江苏驿邮所”就挂在上海电报总局的下面。松江、苏州、太仓、常州、镇江五府之间的陆路邮路,镇江和上海之间的水路邮路,经过一两个月的“试运营”,很快便运作顺畅。

开始的时候,驿邮所只派送电报和收发信件,到了后来,“邮包”也可以交寄了。

普通民众对邮政的热情远远超过了电报,潜在的庞大市场需求爆发式地释放出来,驿邮所的邮件的交寄量,不断“刷新”主事的杨仕全和邵德生最乐观的估计。

一年没到,从开支上来说,“江苏驿邮所”已经过了盈亏平衡点,而且“增长曲线”高高翘头,眼见必是一门能赚大钱的生意了。

知道邮政会成功,但成功来得如此之快,还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伙儿仔细分析,得出一个结论:驿邮所的成功,除了“政府专营”之外,和邮马、邮车、邮船都挂轩军中军的旗子大有关系。

这面旗子,既是安全保证,也是信心保证。保护邮路畅通,也叫老百姓放心交寄。这笔“无形资产”,不知道要不要算进成本里面?

松、苏、太、常、镇五府的新式邮政,引起了曾国藩的很大兴趣。已经说好,过了年,就开通苏北两江总督直辖的江宁、淮安、扬州、徐州、海州厅等地邮路,还是由江苏驿邮所操办,还是挂轩军的旗子。

这样,江苏一省的邮路就全通了。

江苏驿邮所的客户也包括洋人。法国人皮埃尔办的“客邮”,交寄量已经大减,这位江苏驿邮所的前顾问,正在和杨仕全商量,看看两家的线路能不能够合并到一起,其实就是希望江苏驿邮所“收购”他的“客邮”。

看在皮埃尔做过江苏驿邮所的顾问的份上,不好教会学生饿死老师,赵景贤请过关卓凡的示后,对杨仕全说,价格合理的话,可以谈一谈的。

接下来是“财经口”了。

新铸的“苏洋”一面世,便在市面上迅速流通开来。

人们对这种精致、闪亮、“料足”的银元爱不释手。开始的时候,颇有人想囤积居奇的。刘郇膏的臬司衙门盯得很紧,狠抓了几个典型,以儆效尤。待“苏洋”源源不绝地上市,流通便完全正常了。

“苏洋”很快便“走出江苏”,北至北京,南至广州,都能见到“苏洋”的身影。

开始的时候,刨去铸造成本和发行“苏洋”的银行、钱庄的佣金,估计有六、七厘的升水。但实际上,苏洋的价格折成银价一路走高,一年下来,升水已接近一成。

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说到底还是“供不应求”四字。

老百姓是第一次见到这么高质量的本国货币,“苏洋”的受欢迎的程度迅速超过了银块和铜钱。作为一种“地方货币”,“苏洋”却事实上开始流通于全国,相对于整个中国的庞大的市场需求,“苏洋”的供应量自然是不足的。

这种局面,短期内是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苏洋的身价还会愈走愈高。

“铸币税”真是一样美妙的东西。

杨坊的上海关,月入关银已经过了百万,且还在不断增长中,而一年前这个数字还是五十万;来年即同治四年,也即1865年的关银,笃定超过一千五百万两。

这个数字,非常惊人。有清一代,之前国家岁入的最高峰出现在乾隆朝,大约四千五百万两。则单是上海关一处的收入,便等同于整个国赋的三分之一了!

上海关年过千万是意料中事,但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几个原因。

第一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