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去核對了一下,學習組長才悄悄警告我,以後這些事不要再打胡亂說,這不等於一般思想問躕,而是涉及到黨內的機密問題,我當然連連表示:下次注意。
我特赦後,1964年和1976年曾兩次去延安,看到延安的&ldo;四&iddot;八&rdo;烈十陵墓只有葉挺、王若飛、博古(即秦邦憲)、鄧發四位烈士並排在一起。毋怪許多人以為那次遇難便是四人。我無意中說出13人,幾乎惹來一場麻煩,言多必失,是十分有道理的。
牢騷滿腹 至理名言
1960年的春天已悄悄地越過高牆、鐵門,溜進了功德林監獄,戰犯改造院內的柳樹也由枯黃變得有點青綠,春天已降臨人間,但卻沒有進入戰犯的心房。自第一批特赦戰犯10個人走了之後,每個人(肯定是每個人)都有一肚子的牢騷,過去不懂得這兩個字的真正含義,當了10年犯人,坐了10年牢之後,的確對此兩字認為真是至理名言。我雖沒有考證出自何人之口,但這發明創造真可譽為天才大發明。書呆子龐鏡塘說是《儒林外史》上首先提出這兩個寧,許多人都不同意,因為這部書的作者沒有坐過牢,他不可能有此體會。認為只有坐過牢,而且長期坐牢才能把一肚子怨言概括成這樣兩個字。不管那是誰發明的,犯人不滿意的事總比別人多,這是真理。
過去雖然在生活上戰犯們有不少牢騷怪話,但畢竟是無關切身利害的小事,而今眼睜睜看著別人獲得了自由,自己還得坐下去而且不知要再坐多少年,犯人雖然是度日如年,而刑期卻往往是以年來計的,我們雖然不審不判,事實e已是10年過去了。每個人最留心的一句話,一直沒有聽到有人說出:&ldo;再過多少時候還來一次特赦。&rdo;所以悶在肚子中的怒氣就不是一挑兩挑,而是可以用火車車廂來衡雖的。不過這些人都是走南闖北慣了,都懂得一條秘訣:&ldo;多一事不如少一事&rdo;。剛開始說了一大堆不滿意的話之後,管理人員不加指責,只叫大家自己提問題自己解決,翻來覆去搞了兩個多月,都搞得疲乏不堪,所以都採用了&ldo;鳴金收兵&rdo;、急流勇退的一招,把這件大不滿的終身趕事暫時擱起來。所以從表面上看,可以說基本上解決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