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淮军与练军又有七十多营,满人的旗兵也不下数万人,而我的北洋新军只有区区七千人,怎能敌过他们呢,况且我在天津一动手,北京哪儿立刻就知道了,那时皇帝可就麻烦了。”
谭嗣同说:“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动手时,就将皇上的朱谕发给大家,并照会各国,那时候谁敢乱动!”
袁世凯说:“我的部队的军械子弹,都在天津城里,营房内没有多少,必须先将子弹粮食弄足,才能用兵。”
谭嗣同就说:“那就请皇上先将硃谕交给你,你布置妥当后,就立刻动手。”
袁世凯说:“我倒不敢顾惜自己的小命,但是这事一经纸笔,就难保密了,那时拖累了皇上,你我可都死有余辜。万万不可让皇上降硃谕,你先回,这事待我好好思量,从容布置。”
谭嗣同说:“皇上心中十分着急,我也不和你绕弯子了,皇上的硃谕就在我手上,你来看。今儿晚上你和我就必须商量好办法。”
谭嗣同就将那个硃谕拿出来了,上面写道:“朕锐意变法,诸老臣均不顺手,如操之太急,又恐慈圣不悦,饬杨锐、刘光弟、林旭、谭嗣同另议良法。”
这是袁世凯凭记忆写出来的,只是个大概意思,袁世凯还记得此硃谕是用墨笔写的,并不是红色的朱砂笔。硃谕中另外还有些话,袁世凯推测硃谕中的意思,认为这是康有为等急请皇上变法,皇上却在委婉的拒绝。
袁世凯当时就问:“你拿的这个并不是红笔写的,并且这里面也没有围颐和园的说法呀?”
谭嗣同解释说:“真正的硃谕在林旭手中(这是袁世凯记误了,应该在杨锐手中才对),这个是杨锐抄给我的,的确有这个硃谕,十三日前发的。”
第九章 光绪是否准备发动针对慈禧的政变(5)
袁世凯凭记忆写下来的密诏内容,似乎倒与王照所说有点类似,其相同点有两个,一个是此诏是颁给杨锐、谭嗣同等四人的,即所谓的军机四卿,并不是颁给康有为的;另一个是诏中都有不愿意得罪、违逆慈禧的意思——王照说的内容是“无违太后之意”,袁世凯说的是“又恐圣慈不悦”。
4.杨庆旭敬献衣带诏
1909年,即宣统元年时,带衣带诏出宫的杨锐的儿子杨庆旭,忽然向清廷都察院呈交了一份诏书,说这就是当日光绪帝请杨锐带出宫的密诏。杨锐做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在戊戌政变后被杀,罪名是:谋围颐和园,劫持皇太后。杨锐呈交衣带诏的同时,要求为其父*昭雪,因为据他呈交的诏书,其中根本没有光绪欲谋害慈禧的内容,也没有暗示接诏者救自己的意思。此事及光绪密诏均见罗惇融《宾退随笔》:
宣统元年,杨锐之子诣都察院上书,敬缴德宗朱谕。既奏上,监国询庆亲王奕劻云何,奕励言不当宣布,以伤孝钦后地下之心,乃仅付史馆敬藏而已,亦不敢恤杨锐也。是诏当时多录存者,荣县赵尧生熙、汾阳王书衡式通先后录以见示,足见德宗绝无废太后之心,特当时造谣以重变法诸臣之罪耳。
这段话是说,杨锐的儿子呈交了衣带诏之后,载沣拿不定主意,找庆亲王奕劻商量,奕劻主张这件事不能公开,不然,恐怕让已死的慈禧伤心,所以这事当时就没有下文了,也没能给杨锐平反昭雪。不过慈禧已死,她绝不会伤心,奕劻所说的,只是怕丢了慈禧的面子而已,因为他幽禁光绪的理由之一,就是光绪下诏给康有为等,命他们救自己,围园擒杀太后,现在原版的衣带诏出现了,并没有慈禧说的那些内容,那她岂不羞愧。
衣带诏的内容是:“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被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础,而登用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虽经朕屡次降旨整饬,而并且有随时几谏之事,但圣意坚定,终恐无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