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物两个牛人,堪称是潜力无限、如日中天,这叫胡家产生了畏惧之心,通过商辂传话就是变相服软了。
说实在的,如今方应物志在庙堂,眼里哪还在乎胡家这点小恩怨?便对商辂道:“胡老先生实在多虑了,学生我身上毕竟也有胡家的血脉,怎会有怨怼之心?”
从倦居书院出来,方应物长叹一声,在墙壁上题诗一首道:“白头归老荷君恩,一代勋名众所尊。自古年华稀七帙,本朝科甲重三元。海中仙子长生箓,洛下先生独乐园。怪见台光映东壁,郎官又侍紫微垣。”
此后方钦差回到县城稍作整顿,便启程返回上花溪村。
本来方应物打算轻车简从,叫上王英和方应石作陪即可,但王英却竭力劝道:“秋哥儿你想锦衣夜行么!”
没奈何,方应物只能喊上所有随从,浩浩荡荡向县城西门而去。才刚出了县城,王英便大惊小怪的叫道:“西门外牌坊多了一座!”
方应物下了轿子看去,他印象里县城西门外大道上应该有五座牌坊,现在却有六座。仔细看多出来的那座崭新牌坊,上书四个大字——父子进士。(未完待续。。)
ps: 方其道就好像是个民国小名人啊。。。还真如有巧合纯属雷同。
第五百章 入驻苏州
对于回花溪村的事情,王英和方应石两人比方应物还积极。方应物看着兴高采烈的王英和方应石,心里默默吐槽,其实真正想衣锦还乡的是你们罢。。。。。。
对于数年来享受过无数高光时刻的方应物而言,并没有什么衣锦还乡的心思,他用得着在族人面前显摆么?但是在与世无争的山村里,倒是收获了难得的安逸时光。
在这里,没有那么多的繁杂政务需要他经手,没有那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着他处理。一般乡亲由于地位悬殊,也不敢来打扰他,所以非常清静。
上花溪村还是那样子,只有两处明显变化,一是宗祠明显新修过,牌匾也挂上了不少。方应物本人也上了墙,成为方家三百年来的第二号成功人士,在墙上激励着后代子孙们。
方应物指点道:“我们村并不富裕,这样做太破费了,还不如用来让童子读书。”
老族长陪笑道:“不破费,是我做主把你们父子名下的田租拿出来修祠庙,想必你们父子也不差这点钱粮了。”
方应物这才想起,他们父子名下还有一两百亩地,都是乡亲为了免税投到他们父子名下的,名义上每年还要给他们父子交点租子。敢情翻修祠庙,用的是他们父子的钱,这是被捐款啊。。。。。。
第二个大变化,就是后山树林中那座小木亭也被新修过,还建了一圈篱笆围住,亭子里放了一个香炉。
老族长解释道:“附近十里八乡的读书人经常来这里聚会啊。说是要借一借文气。”
对此方应物唯有苦笑,这小木亭是七年前自己一时心血来潮。特为装逼而修建的,没想到现在成了族中胜地。
在山花溪村静静住了十来天。方应物又出山了,随后他再次去倦居书院拜访了商老师。
此时方应物和商相公心里都明白,这次九成九是他们之间最后一次见面了。依依惜别之后,方钦差便离开了淳安县,前往苏州府继续履行钦差职责。
闲话不提,却说方应物一行再次进入运河北上,半个月后抵达苏州。在枫桥这里转了个弯,从大运河转入上塘河,然后便来到了天下最繁华的地方。
是的。这里就是大明朝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向两岸望去,人群如蚁店铺林立,数不清的富贵说不尽的风流。穿过这十里红尘,位于苏州城西北的阊门进入了眼帘中。
阊门外码头上,静立着数十人,为首者是一位四十余岁的中年官员,从胸前补子图案来看,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