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这些秧歌剧就非常喜欢。
延安座谈会以后,也就是要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这个秧歌,那么简单的东西为什么那么跟群众心连心。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就唱一唱他们的劳动模范是谁,都是这一个调就是改编别的词。在这个大场子,领唱这个人就像以前到有钱人家说恭喜发财那样,唱两段讨人家喜欢的词儿。我们就唱这个先进人物,非常受农民欢迎。另外我们这些戏也都是农民的生活。你比如《兄妹开荒》哥哥逗妹妹,两人都是要很好地当模范,那语言很有情趣。像写那《二流子转变》,嫂子对这个二流子很不满意,二流子的媳妇也是很受气,最后丈夫终于是转变了。像《周子山》的五幕大戏,这个戏我觉得有说一说的必要。
你比如讲这个创作的体会,以前演戏,比如我也演农民,一个是演过贫农的女儿,也演过地主家的儿媳妇,当时就老觉着不像。有时导演就说看那农民都是罗圈腿,你就演个罗圈腿,我就演这罗圈腿也不像,你还是不懂,主要从外形上模仿,自己也不信任。怎么才能演好?这个就是这次下乡才懂得,这次下乡,我就说这《周子山》,周子山是党员,他就是因为对地位不满足然后就叛变过去了,这个是后来被我们抓住了后来枪毙了,根据他那事我们编了一个剧。就是反对那种个人英雄主义。这时候我就演农民领袖马洪志的媳妇。
再说在这之前我有一个生活基础,就是有一个牺牲的烈士,当时开了一个追悼会,满山满岭都是民兵扛着红樱枪,大家都在说话,声音挺大,突然就静下来,大家朝着一个方向看,我也朝那看去,一个小毛驴上面坐着一个女的,头上梳的那个上有一缕白的线,大家一看就是烈士的妻子。在我们的眼睛里,那农民都是“哎呀我的天呀!我的夫哇”都是这样的哭叫,可她一点都不哭,非常的沉静,挺大的一个会场,两面山谷都坐的人,我也是坐在主席台的旁边,因为我还要演出,我穿的蓝衣服黄的佩带,等于也是戴孝那样子,平常演打花鼓都是红的绿的,这时都是蓝衣服黄绸子都是素的,站在那。看着那骑毛驴的,前面一个老乡牵着,看着她非常难过,但是她很坚强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妇女。要是普通妇女就哇哇哭起来了,絮絮叨叨的,因为我们也看见过好多这样的。这时就给我一种特殊的感觉,我觉得她比谁都悲痛,但是她一声都没哭,看得出她满脸的痛苦,但是她能够克制自己。她很稳、很庄重地坐在小毛驴上。这个人给我的印象很深,那不同于一般妇女,这时我对她的打扮装束注意起来。陕北农民都用那个毛围巾,男的是围腰,没想到女的在那深山沟里很冷,也用这个大的宽的羊毛的粗线的围巾缠在腰上,当然也扎腿了,我就印象很深。
在延安,主角、配角、跑场子(4)
我在以后的戏里的化妆,就以她为模特。首先人家就不是那么细皮嫩肉,天天劳动,陕北人妇女都去劳动,家里外头都是个好手。那皮肤一看就和我们的颜色不一样。以后的化妆我就不化那种淡淡的粉色,而是棕色的。我的牙又特别白又特别整齐,可是农民那时说老实话还真不刷牙,没有那卫生习惯,牙没有白的,我把皮肤化成淡棕色的,跟我的牙一比,我成了“黑人牙膏”了。所以这牙特别的白,根本就不像农民。这时我就把我的牙都擦干了,用胶水涂上,等干了凝住了就变成了一块块的黄的了,看起来就不那么明显了,否则你弄个大白牙,一个黑脸那就不行。就是说从这个化妆造型服装我也就像那人那样,这个气质上也就那样,也就说你对人的气质的了解。她是受了她的丈夫的熏陶,其实我并没有和她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