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部分 (1 / 4)

推荐序三 历史、影像与影像的历史(2)

记得当年母亲在看一些电视台做的片子时经常会说:这个镜头是谁谁谁在哪个战场上拍的,你们用错了;这一段是谁谁谁在哪里拍的,不是你们说的这个地方等等。在这本书中也记述了许多摄影师在各个历史时期深入现场记录历史的生动故事。但是现在的纪录片,特别是历史纪录片,已对那些历史的影像越来越不在意,越来越不考究了。

影像作为历史的存证,涉及到对“影像功能”的认识。当时的人怎样记录历史和现代人怎样利用这些记录,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对影像认知的差距,其实这也是不同时代的人对影像意义的理解存在的差异。

老一代的纪录片工作者认为,他们出生入死在战场上拍摄,那些珍贵的资料记录的就是历史。这是基于影像的“记录功能”,特别是“影像是物质现实的复原”作为一种理论观念成为纪录片创作的指导思想时,影像的历史存证意义就更加被强化。

但是,当我们深入地来探讨它时,我们发现,影像,其实是屏幕上显现出来的物质现实的存在形式,它并不是物质现实本身,而是形态与其极其相似的光影。屏幕的影像世界,是一个假定性的现实世界,从技术层面讲,影像是呈现现实印象的物理介质。

所谓的“现实印象”,主要来自心理学的作用。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在题为《影像的修辞》的文章中分析过照相摄影的问题:当人们在看一幅照片时,看到的不是一种“在那里”的现象,而是一种“曾经在那里”的现象。“我们因而得到了一种新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空间是现在,时间却是过去——因此在照片上我们看到了‘此地’和‘彼时’的不合逻辑的连贯关系”,他把它叫做“真实的非现实”。巴赞在《影像的本体论》中也说过:照相基本上乃是过去景观所留下的一种痕迹,我们可能会期待某种动态的照相(当然这就是电影了)能够记录过去某种运动的痕迹。事实上,观众看到的永远是此时此刻的现在式动作(即使是过去式动作的再现亦然)。

这种现实的印象和运动的印象是通过影像的模拟功能来实现的,它是“非物质性的”。影像中的现实尽管看上去多彩多姿,但都是通过光波和声波的传递呈现出来的。影像中的运动,也是一个个记录着运动瞬间静止形态的画幅,这一系列静态画幅在屏幕上以每秒钟25幅的速度连续出现,通过人的视觉暂留产生的频闪效应,把画面连续起来,让瞬间的空间格局在时间的向度上展开,而成为运动的形态。

麦茨也曾谈到过影像非物质性的问题,“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一棵大树,很忠实地从现实世界搬上银幕,可是我们如果上前想去触摸,却什么也摸不到,只是一团光影的照射而已,而不是我们所认知的一棵树的样子。”同时他又认为这种非物质性的视觉特点,使得现实与影像模拟常常混淆不清,“现实的印象,同时是一种真实的印象,是动作的真实呈现。”

推荐序三 历史、影像与影像的历史(3)

正是因为影像的这种运动性和逼真性,使得人们认为它与现实相联系,具有“存证”的作用;但也就是它的“非物质性”,也使得人们能够使影像与“现实”分离,让它具有“符号”的意义。

因此我们说,历史的影像具有双重特性,一种是摹写现实的记录性,另一种是作为表意符号的指意性。

从表达意义的角度来看,由影像构成的画面内容,往往根据创作者的表意动机使之隐含了某种指意的特性:

其一是具像性。画面的具像性,在于它直接表现一个具体形象的能力。作为一个信息的整体,画面表示了一个个别的具体事物和事物的存在方式,某个人或某个物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按照一种运动的方式在活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