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包拯很忙,使出浑身解数让刘太后和李祯同意拨款疏通河道。
可户部没钱,暂时拿不出十万两纹银。
但包拯有办法,邀请京城七十二家正店的东主来府衙开会,拿出借款单据让这些东主耳目一新。
兴国府衙没搞义捐。
看着这张借据张出尘就感觉眼熟,她曾在定军山里签过一张保护费欠据,知道陈恪写单据的特色,这张借据的用词造句很陈恪。
于是毫不犹豫地表示,“丰乐楼愿借款五千两纹银。”
这个态度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各家东主都是要面子的人,张出尘有钱我差什么?
于是借款额度迅速突破原来的预期,七十二家东主借给兴国府衙三十万两纹银。
包拯知道自己保守了,于是立刻决定聘请疏通河道的高手,大量增加人力,争取捞出一些宝贝来。
陈恪说河里应该有点宝贝,捞出来就能解决部分费用问题,包拯还真信了。
兴京也是几朝古都,历经过多次战火,往河里扔点金银财宝的事应该没少发生。
打定这个主意包拯就要自力更生,但这事与陈恪无关。
他是知府幕僚,出个主意就行,本人既不懂疏通河道的方法,也不会捞取宝贝,可以待在一边当闲肉。
但这块闲肉却不能闲着,他要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因为辩经的味道变了,从论辩经书转为辩论史学、律法、诗词歌赋的学问,还有一位张道人要跟他讨论道家宝典,一位智机和尚要跟他研究佛经。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他得罪的人太多,御史梁坚在朝堂上奏报民意,广大民众非常支持柳乘风与何潘仁的提议,“与陈恪辩论诗词歌赋和律法。”
梁坚奏报结束,工部右侍郎王钦立刻出班表示赞同,然后是户部左侍郎曹中襄出班附议。
御史中丞杨国斌则马上出班奏报,“恳请皇上、太后顺应民意,陈恪多次口出狂言,说诗词小道尔,此等狂悖之言应予以纠正。”
这话引起了众怒,大多数朝臣赞同杨国斌的意见,唯有林毅之和包拯表示反对,而兵部尚书尚善治竟保持沉默。
面对这一局面,急于给陈恪树立更大名气的刘太后表示同意,李祯则坚持与刘太后保持一致意见,下令辩经领导小组,准许多方位辩经。
这个消息一出顿时引发一番报名的热潮,有想和陈恪讨论天文地理的、有想讨论发财致富的、有想达到增产丰收的、还有人竟想与陈恪讨论如何金榜题名?
这时来了一个青年和尚,自称游方两年,现挂单在大相国寺,听说陈恪对佛祖不敬,要来与他讨论一番佛法无边。
随着和尚的出现又来一位青年道人张润,一定要跟陈恪讨论一番道家经典。
于是经过几番淘汰,辩经领导小组确定了五位辩论对手,律法何潘仁、史学司马光、诗词柳乘风、佛学智机、道学张润。
得到这个消息陈恪奇怪,竟没人跟他辩论孔孟之学?
司马光、何潘仁和柳乘风都是儒家弟子,却不跟他讨论孔孟之道也是一件奇怪的事。
而在这五个人中陈恪重视司马光,这位是《资治通鉴》的作者,自身才华得到历史的肯定。
但他却不怕与司马光辩论史学。
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综合性,这一点已被他在那个世界的老师们掰开了揉碎了,讲得再明白不过了。
他是专业出身的历史研究生,而司马光不是。
想明白这点他就不在意司马光了,却将注意力转到张润身上,感觉这位才是他的劲敌。
道教不同于佛教,它是实践派,作为道教徒,肯定有一项压箱底的功夫在身。
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