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的是独自一人,无论周围是否有人。独自一人,有点神秘……
独自'alone',指只有自己一个人。这样的时间,如果不是无聊的话,总是会有不同。独自一人可以做的,有梦,有想象;若关于自己的未来,那可能就是理想了。无论一个人独自在做什么,是外人很少可以了解的,那种感受也只有经历过才可以理解。人的情愫,几乎都是在独自中,才会真切感受的。它在意识视界中,在独自一个人时,自然流露出来。
有若化作激情,有若化作伤感,有若化作……
有若化作诗意,来感受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qióng'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有若不化,还是独自一人。 。 想看书来
引题
我'I,me',这个充满着矛盾的字,在甲骨文中文字形象兵器形。现在很难了解,上古仓颉'jié'造字,对于“我”到底是如何认知的。在汉语中,还有一个字代表“我”,比起兵器而言,要自然得多。吾,从口,五声,本义是“我”。这五口,是否现在说的五官,即指耳、眼、鼻、口、身。这很难界定,因为五官,有时也并不包括身体。上古时代,“吾”和“我”在语法上有分别,“吾”不用于动词后面作为宾语。《庄子&;#8226;齐物论》,“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 以此论,“吾”相对“我”是主体,“我”只是“吾”的部分。从汉字的起源开始,取形而不取意,这与中国文化以人为整体的视角是一致的。
在中国文化中,“眼见为实”,是一个界限。就若对于鬼的说法,看到的很迷信,看不到的却是无神论。“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这是“汝知之乎”的自问自答,“汝”相对于“吾”来说,知道的太少了。在形之下的心,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的。失去了内在的我,吾只能以物来确定自己的存在,这可能就是“物化”。在动物界中,已经存在势力范围的划定,“我的”就是我的。
我的,却并不真的是“我”的,因为那只是一种关系。现在,我们分辨这样的关系,从中找到真正的我。即若,“我是谁”对于哲学而言,也还是未知的;却并不应该“吾丧我”,只剩下一个形骸。在我与非我的对比中,“我”将逐渐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