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士。尽管后世的司马光先生对孟尝君,实际也是对所有养士者有过这样尖刻但深中肯綮的批评,“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但,花国家的钱,培育自己的死党,生时扬善,死后报仇,功在当代,利及身后,秦国又如此强大,我为什么也不行动起来呢?
心动不如行动。那就腾出后院,广造客舍,准备好大鱼大肉,当然还得有车,别让冯谖那样的人一天到晚老是站在窗下,如怨如诉地弹唱“归来吧,食无鱼”、“归来吧,食无车”。这歌唱出去,是让主人丢面子的。
一番密集的锣鼓套后,作出虚心纳贤,广招智能样子的吕不韦出场了。他恭立在吕府门口,边向不远万里、来到秦国的四海宾客伸出热情的右手,边用左手往里殷勤地请。一时竟也人声鼎沸,百辆盈门。吕丞相很快组建了编制为3000人的庞大门客队伍。而在这嘈切的3000人队伍中,有一个从河南上蔡赶来闯世界的青年,他叫李斯。
养士这个举止,本身就是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照搬而来的,所以让这3000人干点什么呢?当然是仍走模仿之路。
此时,在遥远的齐国国都临淄,以稷下学宫为中心,已形成了当时独一无二的中华精神汇聚点,最高等级的文化交流中心。这里学术思想最为深厚,一派繁荣,这里学术交流最为畅达,百花齐放,海阔天空。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况和一帮被齐王授予“客卿”、“上大夫”、“列大夫”或“稷下先生””、“稷下学士”等荣誉称号的游学之士,不分国度,不分门派,不论年纪老少,都给予优厚待遇。食享美味,衣着帛锦,出入车马迎送,不赋予具体的行政职权,但他们对国事、对君王,可自由发表意见,这就是所谓的“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 由于他们“无官守,无言责”,自然形成学术释放无忌,言路大开,各抒己见,不作违心之论,不献阿谀奉承之辞。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将这里营造得人文柄焕,锦彩霞披。著名的学者淳于髡、孟子、邹衍、宋钘、慎到、田骈、接子、屈原、鲁仲连等,都曾经是稷下学宫的学士,而本文的另一主人公李斯,此前,就在稷下学宫的荀老师课堂里认真听讲,偶尔也会怯怯举手低声说想小便。
吕不韦并不想在咸阳制造另一个学术中心,与稷下学宫抗衡,他对自己的文化含量还有着清醒打量。他只是想模仿荀况,要著书立说,扬名天下。于是,他要求门下食客人人记下自己的所闻所见,然后将这些见闻汇集编纂成八览、六论、十二记,总计20多万字。
阔可以装,聪明也可以冒充,唯独学问却冒牌不得,文化蕴藉的前天缺失,在煞有介事充内行时,会造成对文化的浅薄误解。所以商人出身的吕先生沾沾自喜地认为,同志们太有才了,这书写的太好了,堪堪字字珠玑,天地万物和自古迄今的大事小情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就以总编辑名字命名它吧,叫《吕氏春秋》。这也告诉大家一个常识,凡是署名主编的,那书基本和他没什么事。
就像新浪“凭栏观史”论坛为提高哪个帖子的点击量,就要把它置顶,加精什么的。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吕先生将这部书稿摆放在了咸阳城门口,还别出心裁地在上面悬挂千金,并大言不惭地向往来之人说,若有能增减书中一个字的人,就赏他千金。天下无不可改之文字,世上无不可删之文章,没读过几本书,更没当过编辑的吕相国,实在不懂这个道理。
需要注意的是,吕先生的本意并不是要出本书,像今天的企业界或娱乐界名人,一红光满面地红火或耀眼起来,就要客串作家。吕先生编这本书的出发点,是他政治表演范畴内的一个节目,是玩票政治的一种手段。
行不得呀,哥哥。玩什么也不能玩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