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没经过政治学习,思想觉悟都不高。所以耕作公田时,大家都不积极,能对付就对付,该糊弄就糊弄,偷懒是很愿意做的一件事情。有这种劳动态度,如果监工人手不够,看不过来;就会导致田里的草跟苗一样高。不是种苗,而是种草。产量可想而知。但这不能怪大家,大锅饭都没有积极性,更别说白干了。
而耕作私田却是另一番景象,大家情绪饱满,干劲十足,你追我赶,甚至到了热火朝天的地步。就是积极得有点过头,一亩地能打粮食五十斤,决不让它出四十五;根本不操心土地的养护和施肥。而生态是循环的,土地也需要补充养份,只产出而不需要补充的不是土地,是聚宝盆!而这玩意儿,谁也没亲眼见过。
大家耕作的劲头越足,私田的土地就越贫瘠,产量是王小二种地,一季不如一季。为什么这么干?有原因。
春秋时期对私田管理有一种制度,就是轮耕制。它的意思就是说,一块自留地,也不允许你自己永远耕作下去,要三年一更换,十年一次大调整。这个方法看似很公平,保证大家这辈子都能轮上好地种,但其实是非常官僚。谁会花三年工夫养肥了地,交给别人去种,然后敬祝哥们三年大丰收?!就算有,也是当时脑子没转过来,只干这一回,明年绝不再干。有一句话形容得最贴切:肥水不流外人田。
本来体制就有缺陷,而齐国的情况更糟糕。小白他哥,齐襄公姜诸儿;是个特别能折腾的人。杀郑子亹,杀妹夫鲁桓公,杀公子彭生,跟亲妹妹谈恋爱。乱搞在行,种地却很差劲。在他执政期间,齐国公田里的一部分收成就是狗尾巴草。这不是胡说,有民歌为证。《诗经》齐语里就有一段歌词唱道:“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田甫田,维莠桀桀。………”莠,就是狗尾巴草;甫田就是公田;骄骄和桀桀的意思,就是高大、茂盛。
唱起来是这样,“不耕公田么哟嘿!狗尾草长么吼嘿!……”
当然,古朴民歌不是这个唱法。为使大家有个具体认识,借用的曲调是传统革命歌曲《大生产》。而杂草茂盛等词汇,在民歌里已然广泛传唱,说明这情况在当时的齐国很普遍。由此,姜小白说他哥经常给战士吃剩饭,不是造谣。
这种情况再不改变,姜小白迟早有一天将带领齐国人民出去要饭。而要尽快恢复过去那种方式的生产;既落后,也很难。因为人心散了,队伍确实不好带。
重走过去的老路,也只能混个温饱,不去要饭。世界上唯一能饿着肚子干好称霸这种事的国家,只有一个前苏联。所以管仲的改革,不得不思想再解放一点,步子迈得再大一点。
首先,砍掉了轮耕制。让农民大哥守着一块自留地死种,不必老折腾,心里就踏实了。在埋头苦干、你追我赶地向土地要产量的同时,还不忘追肥。虽然不能年年粮食产量放卫星(那全凭造化),但要稳步逐渐提升,做得到。因为,除了那些为了宗教信仰而自觉降低生活质量的人,谁都想吃饱穿暖;老百姓里的“辟谷”爱好者毕竟不多。而要守好这张长期的饭票,就得让土地进行合理的生态循环,养份充足,产量自然能保证。
改革的第二步就迈向了井田制。但这一步有危险,迈得不好,要骨折。井田制不是那么好砍的,商鞅废掉井田,有秦孝公的支持,还跟甘龙、杜挚吵了三年以后才开始实行。以姜小白的急脾气,一年都等不了。而且时代还没发展到非砍不可的地步,意识太超前,很容易被超度,做改革的垫脚石。管仲不仅想不到那一步,也没这么大的胆子。所以,他只有改良。
办法是,公田包产到户。阡陌,就是田间宽厚的土埂,用来划分土地的归属;但高出平地不少,围在田地四周,像个大井台,农民耕田就像在一个宽敞的大井里挥汗如雨;所以,井田的称呼很形象。管仲看这些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