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冯二公便在书院开讲,内容多是孔孟语录及伦理道德,并联系历朝历代的忠臣贤人,如韩世忠文天祥于谦等。因授课内容切中时弊,又能鼓舞人心,前来听课者络绎不绝,首善书院也就成了继东林、关中、江右、徽州诸学院之后,又一著名学府。
首善书院闻名遐迩,却遭到了言官朱童蒙的激烈反对。朱上疏皇帝,说邹元标等利用讲学培植门户,“讲学是为了结党” ,并用教训的口气要邹冯二人安心本分,以东林为戒。
实际上邹元标是最反对门户之见的。他在蒙冤三十载重返政坛的第一天,就提出了“和衷共济”的主张。他指出敌在门庭,只有同心共济,倘若党同伐异,在国则不忠,在家则不孝。此外他不记私怨,第一个提出给张居正###,恢复张居正的官位,此时距张被削官抄家已三十八年矣!万历初年,张以铁腕手段推行改革,钳制言官,再加上威权震主,死后即遭抄家。邹向天启皇上称赞了张的政绩,指出张功在天下过在身家,请求为张厚葬,恢复张的谥号。……总体说来邹前半生峭直,后半生宽容,他复官不久,就上疏指出万历四十五年“丁巳”京察“不公正” ;当他在重返京城路上,看到京畿一带处处种上水稻,当得知是御史左光斗的功劳时,尽管他不曾与左谋面,此时竟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治理天下难道不是靠人才吗?人若有才,天气地力都可被利用。”眼下,邹元标读了朱童蒙的劾疏后,立即上疏驳斥,他的话说得极有分寸:“天下治乱系于人心,人心邪正系于学术(思想),我等讲学讨论的内容,仅仅是承继孔孟的衣钵,至于分门别户,圣人之书不载也,君子也不为也!”
朱童蒙这样一个小小的兵科给事中,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向负责考察官吏的最高部门的正副长官宣战,自有他的一番打算。近年他通过给事中孙杰,与炙手可热的魏进忠拉上了关系,再过几个月新的一轮“京察”即将开始,朱清楚东林党人最恨言官与内阉结交,自己很可能成为“京察”的对象,弄不好还会落个降职或外调的下场,朱童蒙忖度再三,决定来个先发制人,以“讲学结党”的罪名,弹劾都察院的正副都御史邹、冯二人。然而他没料到,此举竟遭到邹、冯及一大批东林官员的反击。于是他只好找魏进忠去求救兵。朱童蒙知道魏最恨御史周宗建,周曾参劾魏“目不识一丁” ,“千人所指”,“不懂得忠义道德” ,为此魏恨得咬牙切齿。于是朱便拿周宗建是首善书院创办人说事,极尽诬蔑之能事,并煽惑魏进忠说:“宋朝的灭亡,便缘与讲学。”魏进忠听了,第二天便去皇上那里告状,他鹦鹉学舌般讲了一通宋朝灭亡的教训,朱由校信以为真,当天就降旨申斥周宗建及邹、冯两位大人。
副都御史冯从吾上疏申辩说:“宋朝不能振作,就是因为禁止讲学!”首辅叶向高也上疏鸣不平说:“诋毁讲学是结党,荒谬!如打算结党,何必靠讲学 ?”他一针见血指出,“依本官看,朱童蒙之意不在讲学,而在明年的京察。”叶向高力保邹元标冯从吾,气愤地说:“皇上如果要罢免邹、冯,臣愿意和他们同罢!”而首善书院的创办人周宗建也写了“请与邹冯二总宪同去疏” ,详细介绍了书院创办的背景和经过,及自己捍卫书院的决心。
邹元标看到许多在朝官员都卷入这场辩论中,深感担忧,他认为这有违自己一贯的“和衷共济”的主张,为使事态不再扩大,他上疏提出辞官,题为《老臣去国情深疏》,历陈军国大计,诚垦希望皇上“寡欲进规” ,邹的辞疏写得情真意切,一时为朝臣传诵。朱由校读了邹的辞疏后,下旨挽留……
十月,乡居三十年的赵南星奉旨来到京城。
早在去年三月,赵就被起升为太常寺添注少卿,但他并没有立即上任,而是上疏决辞,他曾作诗说:穷栖三十载,尘世隔烟萝。亦有忧天意,其如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