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8部分 (2 / 4)

人快马通知成都,贼兵人多势众,江源需要援兵。如此集中江源军户男子之后,张焕之发现自己手下竟然有了八千之众,倒比之前的人数还多些了。

城下波望着江源的城墙,只见上面人头攒动。看到城下义军大举出动,张焕之显然也知道义军今天会攻城,城头的守卫人员立马增加了不少,江源的城墙不算太高,大概三丈左右,但这样的高度也只有借助云梯才能上去,象一般的叠人法,甚至抛钩攀沿的方法都用不上。

波仗着自己人多势众,吩咐道:“全军前进。”

整个江源四周顿时响起了起义军雄壮的鼓声,城下的义军都踩着鼓点向江源城前进。

张焕之站在墙头冷冷的看着不断逼近的义军,心理一股热血涌了上来,先前的耻辱必定要在这里洗刷!

他虽然名不符实,但也并非全然草包一个,当下吩咐道:“等贼兵到五十步内再放箭。”

传令兵一声一声的传去下:“指挥使有令,五十步放箭,指挥使有令,五十步放箭!”

随着义军的一步步逼近,城头上刚刚加入战争的新兵有的已是脸色发白,拉弓的手不可控制的发抖起来,他们不过是军户而已,蜀中承平已久,谁也没有打仗的准备,军户虽然按说也有训练,可实际上早就没人真这么做了。

张焕之默默的数着,一百五十步,一百三十步,一百步……不料突然有一个新兵的手太紧张了,手指一松,一箭已经**了出去,这一箭顿时引起许多新兵的反应,箭纷纷**出。

卷三 关山雪满北风急 第14章 西川惊变(五)

张焕之心中一叹,这些临时拼凑的**毕竟只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军户,第一次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能够站在城墙上不跑已经算不错了。他当机立断,马上吩咐道:“放箭!”同时自己一箭**出,顿时将前面一个小头目**倒。

官军们一听吩咐,紧绷的弦一松,利箭纷纷向义军**去,刹时传来卟卟的义军中箭的声音,但绝大多数还是由于力道不够,**在了义兵前方的地上。张焕之看着,想起今天白天损失的那些老兵,心中又是一痛,若是没有主动出击,一开始就守城,有那些老兵在,这一阵箭雨起码也可以**死数百名义军,而不是象这样只有廖廖数十人。

义军见官军的箭软弱无力,顿时士气大振,一声呐喊,呼喝着向城门冲了过去,城头顿时箭如雨下,义军进入了五十步后伤亡立即开始增多起来,但此时的义军明白只有冲过去才能活命,都毫不迟疑大踏步飞快地冲锋。五十步的距离真正跑起来其实很短,只几箭的功夫已冲到城下,整个江源城墙顿时架满了密密麻麻的云梯。

云梯并不是后世许多电影里演的那样只是一个很长的楼梯,事实上它是一种复杂的攀登城墙的工具,相传是春秋时的巧匠鲁班发明的,其实早在夏商周时就有了,当时取名叫“钩援”。春秋时鲁班加以改进。战国时云梯由车轮、梯身、钩三部分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墙壁上;梯顶端有钩,用来钩援城缘;梯身下装有车轮,可以移动。前朝唐代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了很大改进:云梯底架以木为床,下置六轮,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于底盘上,并在主梯之外增设了一具可以活动的“副梯”,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云梯可以沿城墙壁自由地上下移动,不再需人抬肩扛。同时,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在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从而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另外,由于云梯在登城前不过早地与城缘接触,还可以避免守军的破坏。到了大魏朝,云梯的结构又有了更大改进。大魏朝云梯的主梯也分为两段,并采用了折叠式结构,中间以转轴连接。这种形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