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4頁 (1 / 2)

1913年6月29日至8月10日,以保加利亞為一方,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和土耳其為另一方進行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它是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原有盟國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失去亞得里亞海出海口的塞爾維亞,要求馬其頓償付賠款。希臘也希望犧牲保加利亞(當時保加利亞已收回大部分土地)以擴大自己的領土。羅馬尼亞向保加利亞提出對多布羅加的領土要求。在奧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亞於1913年6月29日夜間,對馬其頓的塞爾維亞軍隊與希臘軍隊採取軍事行動。保軍各集團軍的進攻受阻,塞軍進行反擊,突破了保加利亞第四集團軍陣地。戰鬥繼續到7月6日,保軍被迫撤退。10日,羅馬尼亞對保開戰,未遇什麼抵抗。21日,土耳其撕毀1913年《倫敦和約》,與保軍作戰,占領埃迪爾內。保加利亞在全面潰敗的威脅下,於29日宣告投降。

根據1913年《布加勒斯特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領土,而且喪失了多布羅加的南部。1913年保、土簽訂的《君士坦丁堡和約》又迫使保加利亞將埃迪爾內歸還土耳其。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的結果是巴爾幹半島的力量重新改組:羅馬尼亞脫離1882年三國同盟,而與協約國靠近,保加利亞則加入德奧同盟。土耳其因失去許多領土而大大削弱了。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王國像扎進奧地利身邊的一根刺,幾乎把領土擴大了一倍,1913年夏季,奧地利秘密地向它的盟國建議採取一些措施來抑制塞爾維亞。可是,德國和義大利拒絕採取行動。這些都成了1914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因素。

巴爾幹戰爭導致國際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巴爾幹各國在戰後矛盾也進一步加深,為帝國主義大國繼續干涉和控制巴爾幹提供了可乘之機,為帝國主義世界戰爭埋下了導火線。巴爾幹戰爭之後,各帝國主義國家加緊了軍備競賽,大量徵集兵員,研製和生產各種新式兵器,軍費大幅度增加。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奧兩國軍事預算達140億馬克,協約國軍事預算也達47.6億馬克。兩大軍事集團各自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制定作戰計劃,力圖先發制人。德國總參謀長毛奇曾經說:&ldo;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對於我們,戰爭越快越好。&rdo;大戰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在巴爾幹戰爭中,火炮的射程和射速均有提高,機槍數量增加,飛機除進行空中偵察外,還用以實施轟炸,以及裝甲車和無線電等軍事技術裝備大量使用,這一切促使陸軍改用疏開戰鬥隊形,為了隱蔽而利用地褶和壕溝,同時還必須保護部隊免遭空襲;軍隊在前線數百公里地段上展開。防禦強度的增加,又使機動作戰更加困難。過渡到陣地戰這種作戰樣式的趨向愈益明顯。這些對以後的戰爭產生了重大影響。

73 第一次世界大戰

瓜分世界的首次大屠殺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之間開始,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