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3頁 (2 / 2)

月22日,門的內哥羅軍隊與為數2萬人的塞爾維亞伊巴爾部隊共同對色雷斯北部和阿爾巴尼亞北部的土軍進攻,保軍越過保土邊界向南推進。位於保軍集團右翼的第二集團軍擊退上軍。在左翼作戰的保軍第一、三集團軍,在多次擊退土軍後,於10月22‐24日在基爾克‐基利塞(洛澤格拉德)附近擊潰土軍第三軍,開始向南推進。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盧累布爾加茲發生激烈交戰,土軍第四軍被擊潰。土軍倉促退卻。

10月24日,塞爾維亞各集團軍發起總攻,馬其頓的土軍集團被粉碎。在馬其頓南部,希軍於11月1、2兩日在葉尼傑附近獲勝,向薩洛尼卡展開進攻,該城守軍於9日投降。希海軍封鎖土海軍達達尼爾海峽出口,實施了奪取愛琴海諸島嶼的戰役。11月28日,阿爾巴尼亞宣布獨立。但盟軍爾後的幾次軍事勝利並不符合一些大國的利益。俄國在支援巴爾幹國家的同時,又擔心保軍進抵伊斯坦堡不利於自己解決黑海海峽問題。德國和奧匈帝國則認為塞爾維亞和希臘是站在協約國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們強大,卻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潛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滅。在各大國的壓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與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簽訂了停戰協定。

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發生政變。新政府(青年土耳其黨)拒不接受和約條件。2月3日,巴爾幹聯盟各國重新開戰。土耳其在接連遭到幾次失敗後,於4月簽訂第二次停戰協定。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以簽訂1913年5月《倫敦和約》而告終。根據這項條約,土耳其喪失了它在歐洲的幾乎全部領土。巴爾幹各國人民擺脫土耳其壓迫的願望得以實現。這場戰爭客觀上具有進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質。列寧指出:&ldo;巴爾幹戰爭是標誌著亞洲和東歐中世紀社會崩潰的一系列世界事件中的一環。&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