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9頁 (1 / 2)

二是作戰指揮失誤。戰前,英國海軍本來占有客觀優勢和先機之利,可將計就計,巧打智取,提高作戰效益,但由於英軍前線指揮員連連失策,先是不分青紅皂白,盲目追殺德軍擔負誘敵任務的前衛艦隊;繼而又在主力交戰時畏首畏尾,放棄追擊逃竄之敵的有利戰機;最後又沒有夜間決戰的決心和魄力,使得德軍有機會突破封鎖,返回基地。從上述情況人們不難看出,正確的作戰指揮關鍵在於審時度勢,量敵用兵,不被假象所迷惑,積極地進行有利的決戰,避免不利的決戰,趨利避害,因勢利導,能動地爭取戰爭的勝利。力量的強弱和形勢的利弊只具備了勝利的可能,如果作戰指揮失誤,照樣要打敗仗。

三是協同配合不力。在這場激烈搏殺,險象橫生的大戰中,到處都有不和諧的音符。英國艦隊出發時,未通知&ldo;坎帕尼亞&rdo;號航空母艦,致使其沒有參加作戰,減少了英軍的優勢;戰中,德國艦隊在偵察情報力量不足,經常被動挨打時,卻叫10艘大型&ldo;齊柏林&rdo;飛艇在基地睡大覺;當英國艦隊奮力追殺德國艦隊時,主力戰列艦卻因航速慢而掉隊;當舍爾奮力衝出重圍,準備施放水雷阻止英軍追擊時,才發現全艦隊沒帶一顆水雷。這充分說明,現代軍事技術的發展,使作戰力量結構日趨複雜,單憑一兩件新式兵器並不能決定作戰力量的優勢,而需要各種參戰力量緊密協調配合,形成整體作戰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主戰兵器的作戰效能。這場海戰充分說明,裝備先進的戰列艦,沒有了其他作戰力量的密切配合,就成了浮在海上的巨大靶子。

76 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干涉

保衛十月革命成果的一場決戰

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干涉是十月革命勝利後蘇維埃俄國為保衛新生的革命政權,同國內反革命武裝和外國干涉軍進行的戰爭。十月革命的勝利,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給世界無產階級、被壓迫人民與民族的革命鬥爭帶來了希望,也引起國內外反革命勢力的仇恨和反抗。國內被推翻的剝削階級企圖通過武裝暴亂恢復其失去的政權,是蘇俄內戰爆發的主要起因。國際帝國主義的干涉則使這場內戰更為尖銳化和複雜化。為了捍衛十月革命的成果,以列寧為首的俄國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在國內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敵人四面封鎖的艱難條件下,領導全國軍民經過3年的浴血奮戰,打敗了國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進攻,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為蘇聯由戰爭轉入和平建設創造了條件。

十月革命勝利後,被推翻的剝削階級和代表其利益的各個黨派在邊疆各地區,尤其是南部和東部邊疆地區結成了反蘇維埃政權的統一陣線,組織反革命武裝,發動反革命叛亂。

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以德國為首的四國同盟還同俄國處於交戰狀態,他們的軍隊還駐守在從里加到多瑙河口一帶,對蘇維埃俄國虎視眈眈。

在這種形勢下,以列寧為首的俄國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在短期內完成了退出帝國主義戰爭,平息反革命暴亂,粉碎德奧等國的進攻,建立全國革命政權和新型工農紅軍等重大舉措。這一切為日益臨近的內戰準備了力量,設置了戰場,贏得了時間。

1918年3月15日,在倫敦召開的協約國總理和外長聯席會議通過了關於&ldo;對俄國東部聯合進行干涉&rdo;的決議。5月底,由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俘組成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在協約國策劃下打響了反對蘇維埃共和國的內戰第一槍。該軍迅速由2萬人擴充到6萬餘人,並支持東部各地的反革命勢力,成立了一批反革命政府,建立了一批反革命武裝。與此同時,在德國扶植下的舊俄將軍克拉斯諾夫、阿列克謝耶夫、鄧尼金等人,也在俄國南方糾集反革命武裝,伺機向頓河、庫班、高加索進犯,到1918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