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初,各路紅軍紛紛出擊,掃蕩白軍殘餘,幾遭打擊的各線白軍殘餘紛紛逃往邊遠地區。至此,蘇維埃共和國贏得了內戰的決定性勝利。紅軍在南線擊敗了鄧尼金,在東線擊敗了高爾察克,在西北擊敗了尤登尼奇。從1919年下半年,外國干涉軍除遠東白軍外,已先後撤出俄國,國際帝國主義的封鎖已經破產。此後至11月,蘇維埃共和國打退了波軍的進攻,簽訂了《里加和約》(參見&ldo;俄波戰爭&rdo;),粉碎了鄧尼金的殘部‐‐弗蘭格爾白軍的進攻,結束了內戰,國家開始轉入和平建設。
在持續3年的蘇俄內戰中,蘇維埃人民及其武裝力量,經過奮戰挫敗了外國武裝干涉者及其所支持的反革命白軍的多次進攻,取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勝利。這次勝利使剛剛成立的蘇維埃政權得以站穩腳跟,為爾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它之所以能克服艱險,戰勝強敵,除了戰爭本身具有的人民性和防禦性外,主要是建立了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在戰爭中實行了嚴格的集中領導和指揮;著眼蘇俄內戰的特點,採取堅決、靈活的作戰方針,實施正確的戰略指導,發揚紅軍之長,利用白軍弱點,化被動為主動,逐個殲滅了敵人。
77 俄波戰爭
波蘭向東出擊的一次領土戰爭
俄波戰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獨立的波蘭共和國利用蘇俄內戰之機為獲取白俄羅斯、西烏克蘭和立陶宛而對蘇維埃俄國發動的一次領土戰爭。戰爭從1920年4月25日波軍進攻烏克蘭開始,至1920年10月12日以雙方簽訂和約,達成妥協而告結束。
戰爭初期,波軍大舉進攻,迅速占領了西烏克蘭及其首府基輔,但被紅軍反攻所打退。在反攻中,紅軍輕易取得勝利,揮師西進,並越過國界,直逼波蘭首都華沙。但波蘭在協約國的支持下,利用紅軍輕敵冒進、戰線過長、兵力分散等弱點,迅速調整部署,突然發起反擊,致使遠離本土、疲憊不堪的紅軍全線潰退,撤回涅曼河畔。在戰爭中,紅軍共損失兵力達20萬人和大量武器裝備。
在戰爭爆發前,取得十月革命勝利的蘇維埃俄國宣布廢除了過去沙俄政府簽訂的瓜分波蘭的一切條約,承認波蘭人民有獨立和統一的自決權。在十月革命影響下,波蘭的革命進程出現高漲。但是,作為波蘭國家元首和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的畢蘇茨基,把恢復1772年波蘭被瓜分前的歷史邊界和建立包括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在內的波蘭聯邦共和國作為復國的基礎。他的聯邦制主張既符合波蘭地主資產階級利益,也反映了國際帝國主義扼殺蘇維埃俄國的願望。因此,波蘭在反對蘇維埃俄國的戰爭中得到了協約國的物質支援。
1919年初,高爾察克和鄧尼金先後向俄國中部發動了大規模進攻,蘇維埃俄國的內戰形勢正處在緊要關頭。畢蘇茨基利用處在內戰之中的蘇維埃俄國無力他顧的時機,揮師東進,入侵併占領了立陶宛和白俄羅斯。1920年初,波蘭仍積極備戰,準備在弗蘭格爾白軍的配合下,向烏克蘭發動進攻。
此時,蘇維埃俄國雖已取得內戰的決定性勝利,軍事實力明顯增強,但其經濟狀況仍十分嚴峻。為避免與波蘭的衝突,蘇維埃俄國向波蘭提出建議,在承認&ldo;寇松線&rdo;以東250‐300公里為波蘭邊界的基礎上雙方舉行和談,但遭波方拒絕。鑑於戰爭不可避免,蘇維埃政府開始加強西線兵力,著手制定對波作戰計劃。
為了向蘇維埃俄國發動進攻,到1920年4月,波蘭武裝力量由1919年初的11萬餘人擴充到約60萬人之多。波軍計劃首先殲滅紅軍西南方面軍,奪取烏克蘭,爾後變更部署,揮師北上,與東北方面軍配合,打敗紅軍西方面軍,占領白俄羅斯全境。進攻烏克蘭的作戰計劃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