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钱他都暗地里分发接济了穷人,让他们有一口清粥可以喝。越是施舍,便越发的觉得身上的钱财不够,所以这些日子住店,聂云自己异常节俭,这非刻意,而是出自于善心。
穷秀才时不时收到聂云的照顾,自然说些感激的话,说多了,他总是不好意思的笑上一笑,指着聂云的咸菜碟子道:“我说你都不宽裕,怎么还接济我”等诸如此类的话。
聂云也不多答,只是微笑不语,其实施恩不图报,这是父亲常常挂在嘴边儿上的话。
本是天涯沦落人,有时一起行路的人,不一定就都需要相互帮忙,哪怕相互有一阵寒暄,一声问候也是好的。
和穷酸秀才相处久了,他每天的早出晚归,便把在外面的见闻讲给聂云听。
这一来二去,聂云才知道,秀才叫张闲,汜水关外枣庄的一名书生,和邻近八十里孟庄陈员外家的二小姐有一门婚约。这战事一起,自家被毁,父母兄妹皆亡,张闲逃到了孟庄,路上就听说孟庄被西凉骑兵侵袭,庄里人被害的七七八八,他遂匆忙赶过去,到了孟庄见到的是断瓦残垣一片荒凉,陈家早已人去楼空。
这张闲虽为一介书生,但书生最大的特点便是固执,于是一路打听,来到汜水关。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几经周折,身上的钱财也已经花光,落魄而潦倒,生活没有了着落,这天寒地冻的无法养活自己,也打探不到自己未婚妻的下落,他却横下心,发誓不找到陈家二小姐便宁愿饿死街头。
就这样在汜水关辛苦支撑了一月,依旧音讯渺茫,张闲幸亏能读书写字,就在城里摆了一摊儿,帮人写字读信,写寻人告示等等谋生。有时也走街串巷叫卖字画,顺便寻访。
这十余日眼见天降鹅毛大雪,北风呼啸,愁煞了看天讨饭吃的人。张闲生意难做,凄苦无奈中又感了风寒,生了一场病,竟连住店吃饭的钱也没有了。
尽管病着,为了生计,张闲仍早出晚归,见有其他临时活干便什么事都去做,可惜世态炎凉凋敝,哪里有什么可供读书人的差事,挣不了钱,吃不上热饭,人瘦弱的像一根枯藤,脸色难看的象霜打的茄子,衣衫单薄的看着都冷,整个人到后来便是穷途末路,连行走都有些吃力了。
聂云看他可怜,又熟谙医道,于是便从须弥戒中取了草药熬了汤给他喝,有时给几个馒头大饼,住店的钱没给齐的,给暗自补上。
张秀才这病也一天一天的好起来了。他虽然落魄,却也是聪明人,奉了这等好意,自是内心感激,两人渐渐成为朋友,张闲遇到什么事情,便向聂云讲诉。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 ;
第五十二章:改变命运的一封信
恰逢这日,大雪停了,张闲赶紧又去外面寻人以及忙活生计,走街串巷的叫卖字画,代人写信,同时打听陈氏家人的下落。不知不觉已是走过好几条街巷,来到了城西老街,已是晌午。
老街之所以称之为老,确实非常老旧,更直白的说法就是贫民窟。街上坑坑洼洼的泥雪地,衰败破败不堪的院墙,只有极少的商铺,里面的伙计无精打采的经营着。
路边稀稀落落的有些摊位,三三两两的支着些竹竿,一些散发着臭味的破布撑起场面,有些甚至被积雪压塌,无人问津,看着有些凄惨。
偶尔有些小贩,吆喝的尽是最低廉的生活必需品。街上三五成群的聚集着些乞丐,看不出是在乞讨,而是东倒西歪的躺在街道两旁。
这条街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很多年前稍微富裕的人们渐渐搬离,商业凋零,人口稀疏,所以老街渐成为汜水关最脏乱的地方,留给人们的印象只有混乱无序和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