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武侠历史类小说> 第201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1部分 (3 / 4)

传统、对国学、对古代经典流露出兴趣和爱好,这些全都是真实的。

大众需要亲近国学,亲近典籍和传统,但需要的是好懂、有趣、生动、准确的音像、书刊和讲解,时代在进步,观念在发展,以前死记硬背的私塾式、填鸭式教育很难行得通,让每个普通人成为训诂大师,同样罔顾现实。

这正是民间对传统文化普及的需要,几十年来,从钱穆先生、林汉达、曹如章先生到蔡志忠等,一些有识之士看到并努力满足这类需要,但他们人数和作品均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于丹的走红毫不足怪:大众需要看得懂的“国学”,而于丹恰好提供了这些。

我们看到,许多饱学者不愿、不屑或不懂得用大众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向他们推广,和他们交流,这一点恰是于丹等人的强项:你说的话再正确,人家听不懂、不爱听,又有什么用处?一些学者批评于丹《论语心得》的文字,有的甚至比论语原文还难理解,这样的批评,又怎么能深入人心?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传统文化普及都是和科学普及同等重要、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科普不力的结果必然导致伪科学、邪教和迷信的泛滥,传统文化普及不力,则必将导致传统文化瑰宝的流失,和被媒体炒作、行家包装的“国学快餐”大行其道。

以于丹为代表的明星学者及其国学快餐的走红热销,根源正在于人们对传统文化普及重视不够,投入不力,成果不多,他们的市场和拥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批评者自己拱手让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批评于丹的确不如先批评自己:你在指责人家的“假国学”充斥市场同时,是否为“真国学”的普及推广、正本清源作出了力所能及的努力?别的不说,即以这次发起“抵制于丹”的十博士而言,他们中的某些位,不就曾长衫过闹市、宣扬过“惟上智与下不移”的所谓“精英文化”么?

在传统文化普及切实作出成绩之前,针对个别人、个别现象的抵制、批评、抨击都很难如愿达到效果:大众需要如此,市场缺失如此,除非优质国学普及产品真正大规模面市,否则就难以避免传统文化市场五花八门替代货的热销和盛行,不管这些货的货主是于丹,还是别的什么人。

………【阿尔勒 凡高的颜色】………

最能体现凡高精神的颜色是金黄,向日葵的金黄,《夜间咖啡馆》里街灯的金黄,《阿尔勒居所》外墙的金黄,然而按照凡高自己的说法,这金黄的颜色来自阿尔勒,一座年日照超过300天,号称“法兰西阳光之都”的小城,来自它灿烂的金色阳光。这金色的阳光让画家在短短3个月画出相当于其在巴黎两年总数的200多幅作品,让他画出一幅又一幅传世不朽的巅峰之作,让他沉醉,也让他痴迷,让他涅磐,也让他毁灭:最终他在金色的阳光下疯狂,并迅速结束了璀璨的黄金时代。

如今的阿尔勒到处是凡高的影子,古罗马竞技场边的凡高基金会,聚集着许多以凡高为楷模的新一代画家,实践着凡高生前未实现的“南法画室”理想;FORUM广场边曾给画家带来无穷灵感的“夜晚咖啡馆”,如今已改作“凡高咖啡馆”,迎接着往来凭吊的络绎游人;凡高的故居“黄屋”,画家最喜爱的黄色外墙依旧,不远处画家长期居住、并无数次入画的石墙医院,这座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四方形建筑,却早已被修葺一新,成为凡高中心和埃克斯大学分部的共同所在,当年景致,只能从中心里陈列的凡高画作中找寻了。

黄屋后金黄色的麦田、墨绿色的橄榄林,和高高的郎格洛瓦吊桥,都是凡高画中胜景,然而人非物也非,麦田、橄榄林早已不知是第几茬,吊桥也早毁于战火,现在的桥是当地的凡高追慕者按画中原样重建的。

也许不变的只有阳光和星空?曾有人说,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