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偷过大米时,这种反感情绪就变成了群体的选择,从而体现出一个共性,最后,通过“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成语将这种意识给不断固化与传承。我们说,如果要说一个人是小偷,那么至少要人赃并获,如果没有看到别人偷,没有证据就不能轻下结论,但对于老鼠,我们说它是小偷,是不需要证据的,我们讨厌它是不需要理由的,到了最后,就变成了:因为它是老鼠,所以我们讨厌。哪怕是也许在亿万分之一的机率中,有一个老鼠得了大米与家具恐惧症,但我们还是讨厌,因为,这个时候的讨厌,已经与大米与家具无关了。这就是思维的共性。意识的固化导致情绪的固化。意识形态是一种意识的趋向、取向与思维共性:趋向来自于本能,取向来自于利益,而共性来自于范围。何解?前文讲过,任何事物都会因第一印象而落在“排斥与接受”那根轴的某一点上,那么任何一件事人们都会产生喜欢或者不喜欢或者无所谓的情绪或者感觉,这个时候,仅是认知,仅是情绪,仅是感觉。而当这个事物给人们带来利益得失的时候,那么就会以前面的感觉为基础,得出具体的取向,比如刚才的老鼠,如果他不偷我家的米,那么我最多因为它长得丑而不喜欢它,却不会讨厌它。而因为他偷了我家的米,导致了利益损失,所以就成了“长得鼠眉鼠眼,果真是个贼”,那么开始的不喜欢就变成了讨厌了。
当然上面只是个体的讨厌。而这种讨厌的取向在某一范围内达到一致时,这样的意识,这样的感觉,这样的情绪,就变成了意识形态。这个“某一范围”可能指很大,比如全世界,也可能很小,比如仅个体而言。个人有没有意识形态?当然有,而这个意识形态是怎么体现的呢?由前面的论述可以知道,意识形态是体现的一种思维共性,即,被固化下的思维,固化的思维,大家想想?对于个人而言,哪些是固化的思维?经验算一个,传承算一个,被同化的潜意识算一个。暂时只想到以上三个。经验怎么讲?经验是个好东西,它是一系列同类事物应对方法的总结,对提高处理事物的效率有着无比的作用。比如我在前面讲过的销售的例子,我有渠道,我有产品,我有客户,我有品牌,假如我有个新品要推广,那么我以前面产品推广方案为蓝本,加上本次产品的特征,做一个营销方案的就成了,除非是产品性质完全与前面不相关,否则,是用不着把它当成一个全新的产品策划的,因为没有必要;又比如,求职,大家都希望应聘的员工是有工作经验的,因为做过的在融入工作状态更迅速,处理事务更熟练,也就意味着能更快更多的产生效益。这就是经验,也就是意识形态在行为中以一种认知习惯、行为习惯或者思维习惯的方式得以体现。就如“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所以经验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体现。又因为意识形态是固化或者趋向于固化的,当然也就有利有弊,利就是刚才讲的,对于同类事物的借鉴与参考作用,弊呢,就是它不适用于不同领域的事物,所谓隔行如隔出,如此就容易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一种新生事物出来的时候,尤其它与传统事物有很大差别的时候,我们极容易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而产生不客观的判断,就如杰伦哥,这是我的痛,我在前面讲过,唯一看错过的人,就是他,当他的怪歌出来的时候,我讲过,他不会红过三年,郁闷,还在红,红得都有点妒忌了,很明显,本人的判断是受到了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致于失之偏颇。而“芙蓉阿姨”也挑战了大家的想像极限,包括本人,在她之前连我都以为“长得靓的才容易出名”呢。这就是思维习惯导致的误判的例子。而传承作为意识形态的体现更加明显,比如祖训、门规、教条等等,我们可以听到这样的话,“作为某家的儿郎,就更该怎么怎么样。”“你的某某某当年是怎么怎么样的,你就应该怎么怎么样!”当然,传承并没有错,但传承因为过于强调一致,而